从口唇紫绀、咳血不止的绝望宣判,到活蹦乱跳地向同学分享“我好了”的灿烂笑容,山东淄博女童漫漫的生命逆袭,在医学专家们的精心手术下,完成了最动人的书写。
孩子患有极其严重、极其罕见的先心病“右肺动脉缺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几天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张岩伟团队,成功为她实施“自体组织肺动脉修复术”,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数年前,刚满1岁的小女孩漫漫被查出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带着她奔赴上海多家医院,得到的均是“病情太罕见,无法治疗”的结论。
“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想着回来能多陪孩子一天是一天。”漫漫的母亲在感谢信里写道,那些日子,她每天都对女儿说“多喝水就没事”,这句苍白的安慰,成了母女间最后的支撑。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病情愈发凶险。她的嘴唇和双手常年青紫,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最简单的20米路程都走不下来。更让家人崩溃的是,孩子常常在喝水时咳出不少鲜血,妈妈抱着她哭,她却一边擦眼泪一边安慰妈妈。
有一次妈妈去接姐姐放学,独自在家的漫漫发来信息:“妈妈我又喝了一大杯水,你别担心我。”这条信息,让母亲在学校门口哭成了泪人。
几年来,怕感冒、怕咳嗽、怕老师突然来电成了母亲的日常。她不敢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敢让孩子像同龄人一样奔跑玩耍,总觉得右肺动脉缺如就是不治之症,从没敢想过有一天能手术治疗。
直到近期,孩子妈妈偶然看到张岩伟讲解大龄儿童肺动脉缺如的科普视频——“这种病不再是不治之症”,这句话像一道光,刺破了笼罩这个家庭的阴霾。
她一夜未眠,反复看完张岩伟所有的视频,随后就来到了郑州,找到张岩伟。进一步检查显示,孩子患的是极为罕见的“右肺动脉缺如”,伴随重度左肺动脉高压,且右肺动脉已出现萎缩迹象。
“肺动脉会随年龄增长持续退化,越晚手术机会越渺茫,必须立刻手术。”张岩伟在多学科会诊中明确,传统手术需使用人工材料,可能面临二次手术,而“全自体组织右肺动脉重建”——用孩子自身肺血管组织结合心包组织搭建新的肺动脉,才能实现根治效果,但手术难度极高。
手术前的日子,张岩伟成了漫漫最信任的“张叔叔”。得知孩子害怕手术,他每次查房都会蹲下来,用卡通贴纸当“奖励”,耐心讲解“手术刀会像小画笔一样,帮心脏画出通顺的血管”。
监护室门口的科普大屏实时更新手术动态,让在外等候的父母随时掌握情况,这种透明化的沟通,一点点消解着他们的焦虑。
手术当天,张岩伟团队在显微镜下精细分离血管组织,将漫漫自身的肺血管与心包组织巧妙缝合,构建出全新的右肺动脉通道。四个小时的手术中,每一次缝合、每一次止血都精准到极致。当麻醉苏醒后的孩子第一次清晰说出“妈妈,我不胸闷了”,守在床边的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
术后几天,张岩伟再忙都会去监护室看孩子,拍下她吃辅食的视频发给家属。张媛媛护士长带领团队精心呵护,给她扎针时会用玩偶分散注意力,并且带着她做游戏式的功能训练。
复查结果显示,漫漫的重度肺动脉高压几乎完全消失,新构建的右肺动脉已开始正常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这根血管会和她一起长,不需要再次手术,所以这是一个根治手术……”张岩伟的话,让家人彻底放下了心。
如今的漫漫,紫绀的小脸变得红润,运动耐力完全改观。“孩子现在每天都盼着开学,说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孩子的母亲握着张岩伟的手,再次红了眼眶。这一次的泪水里,没有绝望,只有重生的感恩。
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病房里,这颗曾濒临停跳的心脏,正以最鲜活的节奏,奏响着生命的赞歌,而这场跨越千里的医患携手,也让“不放弃”的信念,成为了最温暖的医学注脚。
即将康复出院的漫漫,特意给张岩伟写下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童真的真挚,既藏着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念,也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 那些曾因病痛错过的奔跑与欢笑,都将在往后的日子里一一绽放。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