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植入术,因技术难度高、诊疗流程复杂,被业界称为心脏外科手术的“珠峰”。11月20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四级联动”疑难病例汇报与讨论第九期举行,以“机械之心,重燃生命”为主题,将一例高难度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案例搬上跨区域诊疗交流平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专家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多学科团队现场坐镇,线上联动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周口区域医疗中心及宜阳县人民医院等7家专科共建医院,在病例复盘与深度研讨中,为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解锁终末期心脏病重症救治的“实战密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执行主任张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程兆云教授、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主任赵子牛、心力衰竭病区主任原芳、成人心外ICU主任孟树萍、超声科副主任崔存英、医技学部副主任阚晓婧等专家现场参与,思想碰撞间为终末期心脏病诊疗积累宝贵经验。
活动现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团队完整还原了患者陈先生从“命悬一线”到“重获新生”的诊疗全程。
今年39岁的陈先生,两年前开始被胸闷、气短缠上——走几步就喘得厉害,夜里根本没法平躺,下肢水肿也反复出现。2023年首次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功能已达NYHA Ⅳ级,生命随时亮红灯。
此后一年,陈先生坚持药物控制病情,可效果逐渐“失灵”。今年9月初,他的胸闷突然加重,外院救治效果不佳,紧急转诊至我院重症监护室,检查结果让人揪心:全心增大且左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多器官功能因持续低灌注面临衰竭风险,传统药物治疗已无力回天,救治必须另寻突破。
面对这一复杂重症病例,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营养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患者病情展开深度研讨。最终,专家团队达成共识:唯一能挽救陈先生生命的方案,就是植入人工心脏,替代受损左心室完成泵血功能。
手术由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团队主导,精准完成心脏定位、泵环缝合、心肌打孔、泵头植入等关键操作,历时4个多小时,人工心脏成功“上岗”。即刻监测显示,这颗“机械之心”稳稳替代了陈先生受损左心室的功能,为全身脏器输送充足血液,生命体征逐步趋于稳定。
严密的术后监护全流程方案让陈先生恢复进程远超预期。术后第一天就拔掉气管插管,第7天转入普通病房,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复查显示陈先生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降至轻度,肺动脉收缩压恢复正常,肌力与活动耐力显著改善。术后第18天,陈先生带着“机械之心”顺利康复出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这例成功案例,引发了线上线下专家同仁的热烈讨论。基层医院聚焦实操痛点提出的问题,均得到现场专家的针对性解答,让交流真正落地有用。“以前遇到终末期心衰患者,我们总怕判断不准手术指征,也不知道转诊前该做哪些准备,今天听专家拆解病例,心里终于有底了!” 开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线上分享收获。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将持续依托“四级联动”机制,通过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技术培训等形式,把心血管重症诊疗的“真经验”送到基层,让更多基层医生“跟着学、能用上”,也让更多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不用长途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心血管诊疗服务。
|文稿: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