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心律失常病区主任王现青带领付海霞副主任医师、马继芳主治医师、宋卫锋主治医师等专家,采用改良技术,顺利为一名难治性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整个手术历时不到2小时,较常规手术时间缩短50%。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42岁的赵女士,来自周口市西华县,多年前就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反复多次住院药物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现在,稍活动就会感到胸闷、气促,处于心力衰竭终末期,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经辗转多地求医治疗,赵女士慕名来到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王现青主任等专家对赵女士的病情充分评估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决定为她植入CRTD起搏器,彻底解决困扰赵女士多年的“心病”。
手术中发现,要给赵女士植入起搏器的目标血管,生理结构弯曲非常大,左室电极进入困难。怎么办?王现青主任、付海霞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立即进行手术讨论,决定摒弃传统的电生理导管指引下的电极植入技术,创新性地采用冠脉支架术中所用的超滑导丝,来实施手术。在手术中,经过反复调整导丝及电极的角度,慢慢把这根超细的电极施放到位,成功地将CRTD起搏器植入到患者体内。经过测试,技术参数理想。术后,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脏运动同步性良好。
据付海霞副主任医师介绍,目前我国的心衰患者众多,但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远期生存率甚至不如部分恶性肿瘤。终末期心衰患者往往合并心脏运动不同步,恶性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效果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的出现为终末期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众所周知,CRTD起搏器的手术操作,对技术水平的要求非常高,堪称起搏器植入技术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这个手术,除植入常规的右房起搏、右室除颤电极外,还需要在细如电线的血管里植入一根直径仅5mm的左室电极,难度非常大,因此仅在国内少数医院开展。整个手术耗时长,平均3-4小时,部分甚至需要更长手术时间。我院采用改良后的左室电极操作技术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这样高技术含量的手术,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CRTD是心脏左右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它结合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双重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使心脏再同步化,使心室收缩同步,预防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病区,是我省心律失常领域的龙头。病区将会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让危重心律失常患者重获"心"生,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顶级医疗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