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赞第20批医疗队出发,为执行好“国家任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培训?
2018-05-28
浏览次数(297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有一批人被称为坚守在异乡的“中国天使”,有一支团队被称为拥有“战狼精神”的爱心之师,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也不仅仅是同一批人,他们就是一批批远赴非洲等国家,进行医疗援助的中国援外医疗队。


5月27日一早,中国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培训中心(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出发,踏上征程,先乘坐高铁从郑州到达北京,再转乘飞机,远赴非洲,执行“国家任务”。

出发前最后整理,沉甸甸的箱子塞满了家人的不舍和期望







火车站熙熙攘攘,他们整装待发







壮志满怀,踏上征途





中国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我省组建的第一批医疗队,也是落户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培训中心的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正式启用后,首次入住培训的医疗队。2018年3月14日,第21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第12批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也已进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


从2017年11月20日到2018年5月19日,第20批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的28名队员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培训中心(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完成了为期半年的培训任务。


5月20日上午,中国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欢送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阚全程向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授旗,殷殷嘱托医疗队员牢记使命,注意安全,完成援赞任务。








中国援外医疗队员们在万里之外用精湛的医术和满怀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故事比比皆是,可是他们“出征”前的培训生活却“不为人知”。小编有幸走进援外医疗队“神秘”的培训楼,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援外队员的培训生活。




迅速调适心理



2017年11月19日,第20批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队员们集结完毕,来到设立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他们将在这里接受心理调适、语言学习、外交政策和对外援助方针、外事纪律、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形势教育、涉外知识和外交礼仪、非洲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的培训。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全科医师培训楼此时刚刚建成,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俱佳,一切物品一应俱全,崭新的住宿房间、设备先进的培训教室、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为所有队员调适心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28名医疗队员分别来自河南科技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职工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等,队员专业涉及心血管内科、骨科、妇产科、儿科、中医针灸科等15个专业。在参与培训之前,他们或许三三两两同事多年,但更多的是专业、科室不同,单位不同,不熟悉,甚至素不相识。


作为即将并肩战斗的战友,迅速熟悉,是心理调适的重要环节。援外医疗队是将“个体化”的队员从各自的家庭、单位抽离出来,重新聚集在一起过集体生活。在非洲出于安全、外事的考虑,一般与外界社区是隔离的,在这种情况下,队员每天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队友。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医疗队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大家庭里的“亲人”和谐相处能够减少因艰难的条件、繁重的工作、枯燥的生活、思念亲人等产生的心理问题。


集中培训利用了在国内这个相对熟悉的环境,同时由专业的心理老师辅导,使队员们彼此之间迅速熟悉,减缓未来在国外工作的心理不适。




勇跨语言关



语言关是所有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们都必须跨过的一大关,在国外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通用的交流工具。


在英语课堂上,这些离开大学校园都已经好多年的“新”学生,复习起了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的英语,从刚开始的“未语脸先红”,张口只会一个一个地“蹦”单词,到说卡壳了也能脸不红心不跳,组织好思路接着说,再到较为流利的英语对话,甚至是偶尔脱口而出的英语玩笑,培训的效果十分显著。









饭后、睡前的走廊里,总会有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刻苦的学员们用手机下载了背单词的软件,利用空闲时间,记忆单词,掌握短语。软件里清脆的英文发音在走廊和房间里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课堂上令人又爱又恨的的原文测试,是模拟即将要变成现实的实际情况。从最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走上讲台,羞涩于张口展示不太流利的口语,到后来英语已经成为队员们表达的工具,只要想起来能表达自己意思的词语句子,就先说出来,把讲明白自己想要说的话放在关注语法修辞前面。胆子大了,单词储备多了,语言关算是跨过了一大半。









队里还有一张“点名表”,依次写着所有队员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和专业。大家从最开始新鲜劲儿十足,认识好多年的同事忽然有了新名字,在课间大家打招呼变为了喊英文名字。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第20批援赞比亚医疗队队长姜宏卫说:“试想一下若干年后,拿起咱们的合影,给子女或者已经掉光牙齿、耳朵都已经背了的老伴讲起咱们现在的事情,没准还能记得起英文名字。”这些英文名字仿佛是启航号,一个个称呼的逐渐熟稔,离着踏上征程,到地球的另一边工作的时间,越来越近。










集体生活凝聚合力




每天清晨,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里,参加援外医疗队培训的队员们已经开始了晨跑。每天两公里的距离,练就的不止是强健的体魄,更磨炼坚韧的意志。从起初的腰酸腿疼,到轻松完成。








临近春节时,28名援外医疗队成员,借用培训中心的厨房,一起和面,盘馅,擀皮,包饺子,两个小时就包了五百个饺子。白胖白胖的饺子排着队,似乎在告诉所有队员团结的重要性,只要团结没有办不到的事!










半年的培训生活也许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外貌,但这中间所有队员经历的心理变化却不容置疑。一个团队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团队中的每个人更加坚韧是有目共睹的。





从1963年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奔赴非洲开始,55年来中国医疗队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各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被称为“中国天使”。河南自1973年开始,先后派遣了53批医疗队、1069名队员参与援外医疗工作。诊治受援国人民群众68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4.6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7900余名。


祝福中国援赞比亚第20批医疗队在异国他乡的医疗救助工作一切顺利,能够始终秉承真、实、亲、诚的对非理念,真心实意支持和援助受援国发展,雕塑出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赢得受援国人民的深切爱戴,在增进民意互动、架设友谊桥梁、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链接









河南省援外医疗队培训中心位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培训中心大楼内。培训中心定位高端、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担负着三大职能。





一是医学模拟教育中心功能。医学模拟教育中心占地面积6684.68平方米,设有院前急救训练、血管介入模拟训练、腔镜模拟训练、模拟ICU、模拟手术室、智慧教室、高清真三维交互录播室、语音室等多种模拟训练、教学场所及临床考试中心,为开展援外医疗队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院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功能。报告厅建筑面积1565.9平方米,兼具手术直播、会议录播、转播及同声传译功能,可同时容纳636人次参会。





三是学员住宿功能,5-10层建筑面积8355.8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 600余人入住,为方便学员的学习和生活,设有咖啡休闲、邮递转运、自助购票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