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力衰竭日:守住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2018-11-27
浏览次数(3511)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11月26日下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区的示教室里聚集了许多病人和家属,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讲座,积极提问。

当天是第四个“全国心力衰竭日”。

2015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发起,设立每年的11月26日为“全国心力衰竭日”。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区响应今年的“全国心力衰竭日”主题——“共·  心声”,邀请饱受心衰困扰的患者和家属们参与教育讲座和疾病咨询活动。

心力衰竭病区主任原芳和副主任医师刘洪智分别带来《正确认识心衰》和《心力衰竭的防治和自我管理》两场讲座,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案例为现场的患者和家属讲解了心衰的“前世今生”。


墙上“心衰离我们并不遥远,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衰医护人员离你很近”的条幅,代表着心衰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

“我心脏变大,是因为我胖或者个子大?”在互动环节,十几个心衰病人常有的疑问被原芳主任一个个问出来,刚听完讲座的患者和家属用他们新了解的心衰知识,积极地抢答着,在有问有答中,他们对自身(亲属)的病情,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现场不少听众都拿着本子和笔在认真记录心衰的相关知识。小编翻开曾女士的笔记本,她已经记了满满四五页的内容。“今天大夫们讲得这些真的太有用了,我父亲,唉,也是我们缺乏相关的知识,你看,这心衰的七大信号,他就占了好几个。我们一直当呼吸道疾病在治,前几天严重到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好多天。现在经过治疗有所恢复,如果早点听到今天这些知识,他能少受不少罪呢!”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知名专家高传玉教授介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100万名心衰患者。7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十人就有一名心衰患者。研究表明,慢性心衰确诊后,5年死亡率高达50%。

高传玉教授介绍,把每年的11月26日设立为“全国心力衰竭日”,对提高公众对心衰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建立并推广心衰规范化诊疗及全面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病区主任原芳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都显著降低。但是目前,心衰仍存在着高发病率、高再住院率、高死亡率,被称作心脏疾病最后的“战场”。如何能够打赢这场艰难的战役,是每位心力衰竭领域专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力衰竭病区每天都会收治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衰患者。

来自固始县63岁的王老先生,患冠心病多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近日,他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腹胀、闷气等症状。实在无法耐受时,家人才把他送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冠脉造影提示有3支血管出现严重狭窄,心功能为四级,心脏彩超提示,心脏二尖瓣大量反流。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力衰竭,原芳主任为其量身打造了治疗方案,系统治疗一周后,王老先生心功能恢复至三级。具备介入手术开通条件后,专家们为其实施了心脏介入手术,开通了闭塞血管。目前,王老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原芳主任说,王老先生的预后非常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衰患者都能像他一样幸运。对于所有心衰病人,除了积极治疗外,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运动、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产生额外的负担。

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带领下,2018年5月24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而就在4月28日,医院完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成功完成了河南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两例手术的成功实施在中原医疗卫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6岁的小申是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39岁的龚先生则接受的是人工心脏植入。仔细查阅他们的病史就会发现,这两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心力衰竭一般都是在基础心脏病不断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成。因此,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重在预防。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不及时治疗,心衰的症状会越来越严重,每一次的加重都会给心脏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如果小申和龚先生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也许发展不到必须进行心脏移植的地步。

原芳主任提醒,心衰常常表现出与其他疾病相似的症状,容易出现误诊、误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乏力、水肿、体重增加、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最大程度保证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