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里,一位患者数次“惹”哭主任张静。
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使得这位从医三十余年,深研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救治的专家数次落下泪来?
“惹”哭张静主任的这位患者,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的23床患者闫明秀。
今年刚刚36岁的闫明秀,上有年逾古稀的父母,下有稚子幼女,可谓是家中的顶梁柱。自从2014年确诊扩张型心肌病后,闫明秀就成了医院的老病号,每年都要住院多次,还常常在家发生晕厥,重症监护室也是常进常出。
闫明秀的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已经发展到终末期,心功能IV级、心力衰竭,同时还患有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俗点说,他可能随时会发生心脏停跳和呼吸衰竭。
上个周四早上8:00,张静主任像往常一样,带领病区医生查看每位患者的情况。来到23床闫明秀的床前时,检查完各项指标,张静主任开始询问患者情况。
闫明秀认真回答了张静主任的问询。然后,看着张静,说:“张主任,我想求您办一件事情。”
“有什么想法,您说,我答应你。”张静主任立即回应。
闫明秀平静的说,“如果我有什么突发情况不在了,我想要捐献我的遗体。我和妻子已经商量好了。我的心肺不行了,但是肝、肾、角膜还是好的,也许能帮到别人。”
听到闫明秀这样说,张静主任立时泪奔。
从医35年,张静主任遇见过太多的患者,经历过各种艰难的情况,但她说,“这是三十几年来,第一个这么平静、认真地对我说出器官捐赠意愿的患者。任何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都很难保持平静。生病的人,尤其是重症患者,往往对生有更深的执着,对死亡有更深的恐惧,与我们健康人的心态是很不同的,没有经历过是难以体会的。所以他这么平静地说出这番话,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我震撼很大,也让我感动落泪!”
在场的医护听到这段话,无不钦佩于闫明秀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在重病中的正能量。
张静主任对闫明秀是很熟悉的,每天查房,都要见上一面,有时也聊聊天。淡定面对疾病的闫明秀,在生活中是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一次在聊天中得知张静主任爱吃青菜后,他主动表示,等出院了要蒸茼蒿让张主任尝尝,说自己常常在家陪伴孩子,给他们做饭,练就了一手的厨艺。
查房结束后,张静主任心里放不下这位患者,忙完后再次来到他的床前。
张静拉着闫明秀的手安慰他:“小伙子,你还这么年轻,孩子那么小,情况还没糟到那个地步,我们一定要救你,你自己也要鼓起勇气!”
闫明秀感动地回握着张静主任的手,说:“这个病特别重,很难治,我自己知道。尤其发展到我这状况了,没法根治。所以,万一我什么时候真不行了,我想要把遗体给捐了,不管是能帮医学研究有点进步,还是用器官挽救别人的生命,也算是有点价值。”
“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很留恋的,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他们也都舍不得我。可是万一我真的不行了,如果能通过器官捐献,挽救几个家庭,我也能换一种形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让家人也对我多一个念想,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
听到这话,张静主任不由再次泪奔。
生活并不总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重症监护室里,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常常与死神进行殊死搏斗,在这里,能够比别处更频繁地体验生离死别。这里的人对健康和生命往往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张静主任说,重症监护室里每天要救治许多重症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过程更是要非常严谨,做到一丝不苟。但是再严肃的医生,心底也有最柔弱的地方,当我们尽全力也无法挽回每一个患者的生命时,感觉很无奈。
“我感动,是因为闫明秀真的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平静面对自己的疾病和生死,还不忘考虑还能够为这个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这大大地触动了我。”
张静主任说:“闫明秀把最坏的结局看透了,却依然能充满激情勇往直前,能够在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之时,还想着如何能回馈社会,能帮助别人。就像他自己说的,一人做一点好事,就像一滴水,堆积起来也能成为海洋。”
前几天,顺利接受了起搏器(希氏束起搏术)安装后,闫明秀胸闷气短的症状有所缓解。起搏器工作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问题已解决,心功能比以前好转。张静主任再查房时,还特意带了一个小猪玩偶送给闫明秀,希望他的身体能越来越好。
目前,他已经转出CCU,转入普通病房。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坚强乐观的小伙子将继续与病魔做斗争,华中阜外的医护人员也将竭尽全力守护他的生命。
(文稿:张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