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防早治,两大专家联手奉上防癌宝典!
2019-03-25
浏览次数(273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这是国家层面再次对癌症防治提出了要求!为了自身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

目前现状是,癌症发病率、致死率居高不下。

以发病率较高的肺癌和胃癌为例:

男性肺癌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例数均约占世界的50%。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陈献亮教授、普外科副主任田鹏联手奉上癌症的防治宝典:

防治癌症的关键是早诊早治,如果能在早期发现癌症,不少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呼吸内科专家的“肺腑之言”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陈献亮教授说,肺癌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肿瘤之一,恶性程度很高,发展速度很快,临床上一旦症状明显,大多已属晚期,救治难度很大。因此,肺癌的早期信号,如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则可早期发现,采取手术及化疗等综合措施,有利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有不少肺癌患者因早发现、早干预而受益。


陈献亮教授赴兰考县中心医院进行对口帮扶


53岁的赵先生,患慢性咳嗽,久治不愈。

前不久,他找到陈献亮教授,希望能够彻底解决自己的病痛。经过仔细问诊和听诊后,陈教授考虑到患者有十几年的吸烟史,建议他做CT检查,筛查肺部病变。

患者听从专家建议,检查发现“右上肺外周毛玻璃结节”。一个月复查后发现,结节的大小、形状及成分有变化,高度可疑早期腺癌。后经华中阜外呼吸内科、影像科、胸外科多学科联合会诊后,确定了手术方案。

多学科专家联手,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微创胸腔镜下右上肺切除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报告显示:腺癌,遂行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Ι期。此期患者属于早期肺癌,癌灶小,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术后不需要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且绝大部分此期患者预后好,可以长期存活。

陈献亮教授说,赵先生的求医经历堪称抗击肺癌的“典范”。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这就是呼吸内科专家的“肺腑之言”。


肺癌的常见早期症状是:

咯血——是肺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中老年人突然咳血,或痰中带血,有的则反复发生“肺炎”吐血丝痰,去而复返。

杵状指——亦称鼓捶指。表现为指、趾第一节肥大,指甲突起变弯,常伴有疼痛。

关节炎——与柞状指同时存在。肘、膝、腕、踝、指掌关节烧灼样疼痛,活动障碍,可能出现肘和服骨腓骨骨膜增生等。

多发性周身性肌炎——表现为渐进性周身无力、食欲减退,加重时可行走困难,卧床难起。

其他表现——如无明显原因的声音嘶哑伴气喘;一侧颈部明显浮肿;一侧眼裂变小,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等,有时也可在肺部症状尚不明显时出现。


肺癌防治攻略:

1、预防肺癌关键是远离烟草(包括被动吸烟 二手烟)

重视房屋的绿色装修、厨房的抽风设施和科学的烹调方法,注意职业保护、改善空气污染、治理环境污染。

2、早期诊断很重要

成年人每年要常规参加健康体检,健康体检时一定要行胸片正侧位检查,有吸烟史30年的烟民最好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

3、得了肺癌一定要科学就医

一旦确诊肺癌后,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

4、确诊肺癌一定要先分期、后治疗

肺癌治疗前必须要做胸部CT、颅脑核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全身骨扫描、腹部超声或腹部CT、血液肿瘤标记物!明确临床分期后再开始治疗。


普外科专家的胃癌“防治宝典”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田鹏说,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目前,由于早期胃癌无症状,我国90%以上的胃癌处于“发现即晚期”的状态,错过了治疗黄金期,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能否早发现、早治疗,成为制约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6个月前,65岁的李女士,胃部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反酸、烧心等症状,进食以后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就诊后,按照“胃炎”治疗1个月,症状稍有好转。

1个月前,李女士病情突然加重,感觉浑身乏力,大便干燥色黑,遂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通过胃镜、CT等检查后,确诊李女士患的不是普通的胃病,而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胃癌。

所幸是早期胃癌,尚未发生转移,还有手术机会。

李女士一家迅速调整心态,配合专家完善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在多学科专家的配合下,田鹏副主任为患者实施了微创手术。手术切除了部分病变组织,大部分“胃”保住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2周后康复出院。

和李女士相比,47岁的王先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几天前,王先生由于消化道出血被送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经过检查,发现他患上了胃癌,而且已到中晚期,不得不进行了全胃切除。

术后,王先生虽然保住了命,但是生活质量下降了。他后悔地说道:“不适症状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自己却一直不重视,从没做过专项排查,都是当成胃炎在治。”

普外科副主任田鹏说,如果再等一两个月,王先生连手术机会都没有。近年来科室收诊的胃癌患者逐年递增,但不少患者在患病早期都没有重视起来,“拖”得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如果能够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情况会大不一样。”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田鹏主任给出了胃癌的“防治宝典”。


胃癌的诱发因素:

1. 不良饮食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避免食用霉变的食物、烧烤、腌制的食物。

建议: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少吃腌制、烧烤类食物;不吸烟、少饮酒(烟草中对的致癌物质与各种癌有关)

2. 胃部基础疾病可转化为胃癌。幽门楼杆菌(HP)感染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促使胃黏膜癌变的罪魁祸首。

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积极就诊于消化内科正规治疗;有上述胃病的病人须定期医院检查。

3. 遗传基因。遗传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胃癌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调查发现,胃癌患者的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


胃癌早发现攻略:

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胃癌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胃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在我们目前还没有实现全国性胃癌筛查的前提下,高危人群:大于40岁以上、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手术后残胃,有胃癌家族史等,建议至少需要每年复查胃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