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华中阜外医院援冀医疗急救转运队启程前往石家庄支援抗疫一线。
2月7日,解除隔离休养的他们,终于回家了。
院领导郭智萍教授、高传玉教授,急诊科主任郑晓晖教授,华中阜外医院援鄂医疗急救转运队队长苏丰鸣等热情迎接队员回家。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平安归来,是我们所有人的期盼。
“我完成了任务,我把他们都平安带回来了。”华中阜外医院援冀医疗急救转运队队长成静副主任医师高兴地说。
1月13日,医院接到指示,紧急集结华中阜外医院援冀医疗急救转运队,加入河南省援冀医疗队赶往石家庄,协助当地进行危重患者救治及急救转运工作。队员们抵达石家庄后,立即在组织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从早到晚,坚守岗位,随时整装待命,奔驰在石家庄。终于,前方疫情有效控制,他们也都安全回家。
队员刘友明的妻子带着孩子一起来接爸爸回家。看着快一个月没见过的亲人,他们的眼里都泛了泪花。“爸爸,爸爸……”孩子清脆的声音,喊得刘友明心都化了。
“看着他们平安回来,我们吊在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下了。”队员刘友明的妻子说,“在我们眼里,他们都是最美的英雄!”
在河北的抗疫工作中,他们不分昼夜,从农村到市区,奔波在石家庄的角角落落。
在每一趟的转运过程中,在石家庄的街头巷尾里,队员们经历了很多,感受了许多。一次次的救治任务里,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成静,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是华中阜外医院援冀医疗急救转运队队长,负责安排队内工作事宜和队员们的生活。
此次出征石家庄,成静队长不仅要完成每一项救治任务,保证队员们的安全也是她肩上担负的重要责任。“支援河北抗疫,我们义不容辞。此次出征,河南、河北各级领导给予我们全方位的支持,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也一定会尽全力,配合援冀指挥部的工作安排,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同时我要照顾好我的兄弟姐妹们。疫情结束,把他们都平平安安的带回家。”
这些话,成静队长说到做到。
每天一大早,成静队长就上了13号车。检查救护车上的边边角角。确保仪器正常运行、确保负压在正常范围内……这不仅仅是工作职责,更是对队员们的负责,对河北人民的负责。
每次接到出诊任务时,成静队长都会亲自仔细检查队员们的防护服,从头到脚,不能出现一丝纰漏。这是保护大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容不得丝毫马虎。
“工作中每位队员都尽心尽力,团结协作,让我很欣慰和感动。任务顺利完成,河北的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心里高兴的很。现在回家了,回到我们的日常急救工作中去了。感谢院领导的支持和信任,感谢我的兄弟姐妹们”。
张莹,急诊科医师,“胆大心细”是队友们给她贴的标签。
每次出任务,她也是一遍遍的帮队友检查防护服,哪怕一个针孔般大小的瑕疵,她都能发现,为大家排除“险情”。
提及这次支援河北,张莹的心里有一个一直忘不了的画面。“那次出任务,去接一个14岁核酸检测阳性的小男孩。临走的时候,孩子妈妈就趴在车窗外边,隔着离她儿子最近的那块玻璃,眼神里满是对儿子的担心。我看着她眼里含泪,但还是努力微笑。一遍一遍的叮嘱孩子,也一遍一遍的感谢我们,久久不愿离开。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她对我们的信任,也看到了期望,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刘友明,急诊科主管护师。这次驰援河北,他被抽调到感控消杀组,在消杀站负责对每一辆负压救护车进行转运病人后的消杀工作。
提到消杀站,刘友明感触特别深,消杀站环境简陋,只有一个简易的顶账,四周漏风,顶账下放着一个电插板、一台过氧化氢消毒机和一台84消毒机,这就是消杀站所有的 “家当”。
石家庄的冬天很冷,白天温度也在零下6℃左右,一个班次下来就是8个小时,期间为了避免上厕所,出任务前就不再喝水,不吃含水量高的食物。每次任务结束,双手末梢已经冻得青紫,僵硬的不听使唤,可他从不抱怨。
“这是我的职责。”刘友明这样说,“消杀站的工作,是避免战友们感染的最后一道山,我必须守住这块高地”。
郑小占,急诊科主管护师,总是队里的“第一名”。
每次队里接到任务,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我是党员,又是男队员,我去”。工作之余的郑小占,通过微信互动方式给队员们宣讲抗疫精神,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引导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
谈及出任务的场景,郑小占说,对她内心触动最深的一次任务,是去接一位73岁的老奶奶。
那天夜里八点多,封禁中的石家庄空空荡荡,郑小占接到的任务是去隔离点接一位左脚行动不便的老人。沟通中得知,老奶奶是小果庄村民,她所在的村子,所有人都隔离了,她和家人们也分开了。老奶奶没有手机,联系不上家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提到这,老奶奶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奶奶,您放心,我们的工作人员已经联系上了您的家人,一会儿他们都会电话给您报平安。”
那天晚上郑小占一直陪着老奶奶,在和对方医院的共同努力下,顺利为老奶奶办理了住院,回到驻地已经十二点了。“真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不管什么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因为党和国家就是我们的坚实后盾。”这是郑小占这么多天的真实感受。
李书伟和杨建辉是本次急救转运队的两名司机。
李书伟工作心细、踏实,平时话不多。这次出征,他也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我们都要做好防护,你们只管照顾病人,行车安全交给我”。
杨建辉是华中阜外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问起“杨哥”为什么报名支援河北,他不好意思的摸摸头,“没啥大不了的,我想和他们一起战斗。”“救护车我熟,我要守护兄弟姐妹的平安。”
年关将至,我们的转运队员回到了医院,回到了家。
面对疫情,他们从来不怕。因为面前是百姓健康,身后是同袍、亲人支持的力量。
他们无怨、他们无私、他们无悔。救治病人,他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