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独一家:国际领先技术“经导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在华中阜外常态化开展
2021-02-08
浏览次数(374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2021年2月5日,一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第三次在华中阜外医院闪亮登场。这项技术就是经导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

此技术于2020年10月28日,在华中地区首次落地,在华中阜外医院成功开展。本次手术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尖瓣修复系统,在华中地区第三次“亮相”。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这项国际领先技术在华中阜外医院实现常态化。华中阜外医院成为华中地区独家能够常态化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



整个手术通过互联网全程直播,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在“云端”,全程观摩了这台国际先进的手术,并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在微创、不用X-射线的情况下,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潘湘斌教授、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谢涌泉、麻醉中心副主任段福建、华中阜外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心外科葛振伟主任医师等专家,用微创方法,在超声引导下,为一位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导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

接受这项领先技术治疗的女性患者姓鲁,来自原阳市,已有74岁高龄,合并有30年高血压史。

5年前,该患者活动时出现胸闷、气喘、心慌等症状,夜间偶尔感觉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1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后,转诊到华中阜外医院。

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心脏二尖瓣脱垂,伴随严重关闭不全,而且还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不全等问题。二尖瓣关闭不全,使得血液从左心室反向流入左心房,是由于二尖瓣瓣叶、瓣环、乳头肌、腱索等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的瓣膜病变。

目前,对于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经由开胸和体外循环辅助下的外科手术仍是主流的治疗方式,但相当一部分的二尖瓣反流患者因为高龄、体弱、心功能低下、合并高血压及慢性肺部疾病等高危因素不适合外科手术而得不到有效治疗。

本次接受手术的鲁女士,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的问题相当严重,迫切需要手术治疗。按既往经典治疗方式,需要开胸、体外循环,对机体器官组织功能影响较大,手术风险高。为更好解决问题,同时避免外科手术风险,潘湘斌教授采用一种先进的微创术式——超声引导下微创经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手术全程在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进行。手术入路为标准经心尖途径,通过左侧胸壁的约4cm切口,在二维和三维超声引导下修复装置前向到达二尖瓣。

潘湘斌教授等专家们严密配合、精准操作。二尖瓣修复系统顶端引导入左心房,底端打开,定位装置释放。然后缓慢撤回装置,以使定位装置在左室目标二尖瓣叶以下。



专家们应用膨胀的聚四氟乙烯带植入到脱垂瓣叶的游离边缘,并将其牵引退出至脱垂瓣叶的左房侧。此时,在心脏超声的引导下、协助下,植入的腱索被适当拉紧并固定至心尖,二尖瓣正常的启闭功能即刻恢复正常。

从器械导入到完成人工腱索植入,耗时仅十几分钟。经过食道超声验证,未发现残余返流,人工腱索植入术后新的接合段长度良好,手术成功!

据了解,这种新型的二尖瓣修复系统由潘湘斌教授团队研发,是全球首个经导管同时完成腱索植入和缘对缘修复的介入器械,具有完全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这种“一站式”人工腱索修复对于器质性二尖瓣反流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均具有重要意义,且特别适用于体质差、合并症多的重症病人,可针对性地将人工腱索植入和缘对缘修复相结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潘湘斌教授介绍,经导管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使用的系统叫MitralStitch,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在TCT、CSI、ICI等多个国际学术盛会上赢得全球瞩目。

随着该技术的推进,将有更多的医学中心和临床医生掌握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为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中国方案”,让中国智造惠及世界。

华中地区常态化开展微创二尖瓣治疗技术,将为那些无法得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是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以及外科手术高危甚至禁忌的患者带来福音。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微创概念的形成和微创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更多重症瓣膜病患者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