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如期而至。
每一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都有不同的主题,“教育保护明天”是今年的新口号。
11月4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就收治了一位年轻的糖尿病患者。
年仅21岁的小杨是在校大学生。4日上午,小杨在学校步行至6楼时出现了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小杨认为可能是得了风寒感冒,就到学校的医务室就诊。但是在吸氧后,身体的负面症状进一步的加重,甚至出现了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学校老师立即将小杨送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行治疗。
小杨的症状为酮症酸中毒,入院时病情显得特别凶险。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入院第三天,小杨的生命体征恢复了平稳,一周后基本恢复如常。
因为是第一次发现血糖问题,小杨对这个结果异常惊讶。他觉得,这是老年病,自己怎么回得上呢?
在小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每天给小杨做内分泌疾病知识的教育,让他尽可能的多掌握这些能够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武器”。正如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教育保护明天”,让患者掌握正确及时的疾病相关知识,是慢病管理的重中之重。
近些年,像小杨这样年轻的患者日益增多。这些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误区:糖尿病是“老年病”,自己年纪轻轻根本不会得。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很大负担。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鲁平介绍: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糖尿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其患病率急剧增加。有相关统计显示,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
但其实,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威胁人健康和寿命的是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是身体各器官长时间地“浸泡”在过高的血糖当中导致的。所以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内,每年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及时发现并控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是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的。
鲁平主任表示,把抗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以阻止或延缓发展到糖尿病临床阶段,有望从疾病前期转归到正常状态。
大多中青年吃得多、坐得多、动得少,加之平时不注意控制饮食,大吃大喝,容易导致营养过剩,促使胰岛每天都在过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岛负担过重,导致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结果在“应酬族”中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鲁平主任提醒大家,代谢综合征是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病”,治疗必须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必须牢记这首数字歌:
一个信念:与肥胖决裂;
两个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
三个不沾: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
四个检查: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
五六个月:减肥不求速成,每月减一两公斤即可,五六个月就见成效;
七八分饱:饮食上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同时保证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教育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懂得如何控制糖尿病,是慢病管理的重中之重。
为此,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在11月13日,开展了《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活动。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吴海梦讲解了《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让糖尿病患者真正学会“吃”;护士长刘军豪带大家学习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认识糖尿病足,如何保护我们的脚》,告诉大家糖尿病足该如何更好的护理。
鲁平主任也在线上与病友互动答疑,深入浅出地科普了糖尿病患者急需的科普知识。
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唤起人们对于糖尿病的重视,才能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保护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