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是心血管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手术耗时一般都要在5-10小时甚至更长,每台手术都是对手术团队的一次严峻的综合考验。而对患者而言,则是重生。
2022年10月30日,35岁的马先生走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门,看到久违的蓝天白云,脸上露出了重获新生的灿烂笑容。
因患胸腹主动脉瘤合并支架感染,马先生之前曾辗转于全国多家医院求医,经过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历经四年的艰辛求医路,从现在起,他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开始。
来自襄城县的马先生是个精干的汉子,曾经外派到缅甸务工,回国后一直在广东东莞工作。
2018年8月,正在工作的马先生突发胸部巨疼,送往当地医院后,确诊为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
术后复查发现,在上次手术植入的支架的远端,还残存有主动脉夹层而且在继续扩张。2019年6月,马先生再次入院,医生在第一枚支架的远端,又接续了一枚支架。
这次的治疗让他感觉好了很多。但好景不长,2020年春节后,开始间断出现腰背部疼痛、伴发高热。
警惕的马先生立即住院治疗。随后多次血培养均提示:耐药葡萄球菌(MASA)生长。确诊为胸腹主动脉瘤合并支架感染。
当地医生建议开胸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极高,且需要巨额花费。思虑再三,马先生决定先出院回家保守治疗。
此后两年,他先后到广州、上海等医院就诊或咨询,但结果都是一样。
接二连三的挫折,再加上求医期间一次胸背痛,被告知先兆破裂,随时可能猝死,让马先生备受打击,几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他返回河南襄城县家中居住,似乎是想用最后的时光多陪陪父母。
2022年7月,在父母的反复劝说下,马先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求医。
仔细查看并分析结果后,大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张志东陷入了沉思。患者确实需要接受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但是难度大,再加上已存在的感染病灶,使治疗过程难上加难:
如果感染病灶清除不彻底,还会导致人工血管感染,手术等于没做?
先兆破裂的主动脉瘤,在手术游离时,可能破裂致死?
给胸段脊髓供血的肋间动脉周围,都是感染病灶,是否需要重建?不重建可能截瘫,如何避免?
手术中清创与吻合次序?
还有脏器保护.....
一个个难题摆在了张志东主任的面前。
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将利害关系讲明讲透,马先生和父母决定放手一搏,争取一线微薄生机。
张志东主任带领手术团队数次讨论,决定做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根据手术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难题,团队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充分的手术预案,应对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患者术前主动脉瘤体直径
经过充分术前准备,9月15日,张志东带领团队登上手术台,为马先生进行了手术治疗。
整个手术过程按预案平稳进行。不仅重建了胸腹主动脉及分支血运,而且完整清除了感染病灶。由于准备充分,原来预设的突发状况一件都没有发生,过程非常顺利。
术后4小时,马先生即已清醒,8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次日就从监护室转回了病房,各项炎症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术前术后主动脉CTA对比
重获新生后,35岁的马先生说,四年的求医经历,愈发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健康的重要。接下来要好好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好好孝顺父母、爱惜身体、享受美好生活。
张志东主任介绍道,
胸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异常凶险的血管疾病,它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了(动脉瘤破裂)。
胸腹主动脉瘤破裂后死亡率极高,88%的患者送达医院后2h内死亡,其自然病程5年的存活率仅19.6%。
大多数腹主动脉瘤无临床症状,常在查体时或检查其他疾病时被发现,动脉瘤扩张的过程中可以出现胸背、腰腹疼痛或不适等症状。
由于对手术团队的专业技术要求极高、患者死亡率高、手术相关并发症多等原因,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直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力图征服的“珠穆朗玛峰”,在全国能够独立开展该手术的医疗单位很少。
在张志东的带领下,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已成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团队的常规手术,2022年截止到10月,已完成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二十余例,均顺利恢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