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援疆医疗队凯旋!
2022-12-13
浏览次数(266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10月10日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集结65名医护人员

驰援新疆

12月10月

他们凯旋而归



去之能战

战之能胜

他们在战疫工作中奉献自己

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了上去

秋去冬来

他们平安返家

期待下一个

春暖花开

12月10日下午,河南省援疆医疗队由乌鲁木齐返回郑州。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申志强带领下,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67名援疆队员走下舷梯,享受到英雄般的礼遇。

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邵凤民,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陈传亮,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党委书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郭智萍,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培春,河南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副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李昊前往机场,欢迎河南省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援疆医疗队回家。




两个月的日夜奋斗,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65位援疆医疗队员都经受住了考验。面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任务,医护人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赵亮

越是小事越要重视

麻醉科副主任赵亮,此次被任命为河南援疆医疗队消杀组组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赵亮在舱内工作的真实写照。消杀工作是维系方舱内患者和医疗队队员安全最基础的工作,进舱初始,赵亮带领消杀组的同事完成了各项消杀制度的制定,还结合上级要求和医护人员的建议,对入舱队员的个人防护总结出“7个消杀”,对入舱巡查工作提出了“12个必查”。

这些制度和要求事无巨细:口罩怎么戴、手部消毒怎么做、生活垃圾和污染物如何消杀,甚至连垃圾桶摆放在距离患者多远的距离、垃圾桶内的垃圾袋要套几层、不同区域的消杀药物配制浓度标准,都有着细致且严格的规定。



细节决定成败,医护人员的口罩向下滑动,就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垃圾桶离患者太远不方便,离患者太近有造成污染的风险。赵亮把这些细节都写进工作笔记,在现场给同事们培训讲解具体的消毒步骤、注意事项及设备使用。

“含氯消毒剂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和使用的时候注意避开皮肤和口鼻,佩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不能和洁厕灵、酒精同时使用。”这些叮嘱,消杀组队员张国伟烂熟于心:“赵亮组长对我们要求严格,是保护我们大家,让我们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

“每一项工作都要做深做细,我们进舱的队员与新冠病毒正面接触,每个环节都要反复打磨,不能掉以轻心。”赵亮给同事们培训如何有效做好个人防护,同时也语重心长地告诉队友:“我们是医护人员,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患者。但也正因为我们是医护人员,别人躲避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冲上前去。面对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我们要尽快处理,有效控制住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量。”


陈慧玲

安慰亦是一剂良方

结构性心脏病病区护士长陈慧玲是河南援疆医疗队的护理领队之一,她所在的医疗队负责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C舱的医疗救治工作。

身为护士的陈慧玲,还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让她护理之余还“医心”。

她说,情绪是有声音的,只要细心就听得到。

“我们开舱的首日,医学观察人员乘坐转运车来了以后,我们需要一一核对信息,才安排他们进舱。”陈慧玲说,天气渐冷,等待时间过长难免急躁。陈慧玲一边安抚医学观察人员的情绪,一边加快核对工作。



作为护理负责人,陈慧玲每天都会和队员们总结当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想到了方法——每日转运人员信息有汇总信息,进舱时重点核对人数等基本信息,先安排进舱,工作人员再核对细节。
  每当有医学观察人员进舱时,陈慧玲都会热情地询问“吃饭了吗?”“冷不冷?”遇到还没吃饭的,她都会积极协调,给他们找些方便面等填填肚子,或递上一杯热水。

每日发药、问询的过程中,他们情绪上细微的变化,都瞒不住陈慧玲,她总会贴心地鼓励他们。

“我们的工作可以总结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陈慧玲说,医学观察人员的家人不在身边,那么医护就要给予他们家人一般的关心与温暖,帮助他们积蓄积极向上的力量。


刘玉玺

科普墙传递“心”温暖

刘玉玺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康复科护士长,此次担任河南援疆医疗队第二组护理大组长。在舱内,她给自己布置了一项和“心”相关的工作任务。

天气寒冷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身患有疾病的患者在寒冷的冬季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研判进舱患者的过程中,她发现部分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其中相当一部分缺乏相关医疗知识与保健常识。为了避免气温骤然下降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她主动开展健康科普,讲解气温变化下心脏康复相关知识。

为了让更多舱内患者了解到与‘心’相关的疾病知识,刘玉玺和队友们集思广益,决定将这些知识“搬”上舱内的墙。



二区护士站是舱内人员经过频次较多的地段,刘玉玺在护士站对面的白色墙板上张贴了10张印有二维码的彩色A4纸,打造一面科普墙。患者只需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到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脏康复等知识。“我在科普墙上写首诗,给咱的患者们加油打气,增添信心!”“我会画画,河南的牡丹有名,在科普墙画上牡丹,让患者每次经过都有好心情!”

就这样,队员们你一笔,我一笔,经过十几人的接力创作,将科普墙点缀得更加温馨。创作过程中还吸引了很多患者的参与,有人留下了美丽的画作,有人留下了祝福的话语。

在科普墙前,刘玉玺带领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操的锻炼,在教授动作的过程中,不时叮嘱患者康复后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刘玉玺说:“在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中,心理处方与药物处方同样重要。患者在舱内比在家中内心会更敏感,更需要关心。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必须将心比心,在生活和护理方面更加用心,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

感谢每一个勇敢的白衣战士

欢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