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通道麻醉”,给复杂先心宝宝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2023-03-31
浏览次数(144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没有焦虑、没有疼痛、更没有不良记忆……

近日,在“中国麻醉周”期间,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团队,发挥“快通道麻醉”的优势,为出生仅3个月的小宝宝薇薇保驾护航,使其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团队的“快通道麻醉”给复杂先心宝宝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定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用以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确保围术期安全、改善患者诊疗和围术期舒适度、加速术后康复等。

麻醉医师根据患儿所处年龄段对药物代谢的特点,精准用药,并根据手术的进程,对麻醉使用的各类药物进行有序减量,既保证了术中麻醉的深度,又兼顾了术后的早期苏醒,为患儿的快速康复创造条件。

这种精准的麻醉方法,就是“快通道麻醉”。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这种麻醉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个多月的小宝宝薇薇,从河南周口市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入院以后的心脏彩超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因为心脏彩超提示,小薇薇除了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以外,左右心室竟然长反了。



原来薇薇患的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是指心脏的大动脉和心室同时发生转位,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约占先心病的0.5~1%。

虽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血流方向是正常的,但是连接主动脉的是一个瘦弱的“右心室”,连接肺动脉的是一个强壮的“左心室”。

左心室与右心室在力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来应该由左心室承担的主动脉的高压力负荷,让右心室长期承担,就像让一个瘦弱的小孩子去干成年人的体力活一样,长期下去肯定会“累坏”的。

随着时间的增加,小患者会逐渐出现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心率失常等一系列问题。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自然预后较差,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手术过程复杂,手术风险很大,但是考虑到患者的远期预后,必须给患儿做手术。

“这么小的孩子,要做这么大的手术,还要麻醉这么长时间,孩子受得了吗?孩子以后脑子会不会受影响啊?”薇薇妈妈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咨询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

麻醉科副主任邱林儿童心脏中心梁维杰副主任医师邀请体外循环医生、重症监护室医生一起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经过对孩子病情的仔细评估,也充分的考虑到孩子妈妈的担忧,决定给宝宝实施“快通道手术麻醉”。

“快通道手术麻醉”即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对于复杂先心病患儿术后24小时内拔除气管导管,这样更有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

2月18日的早晨,宝宝在妈妈的怀抱中来到了手术室的门口,瞪着大眼睛看着妈妈,感受着妈妈的气息和温度。

麻醉科邱林副主任负责“主麻”,她采用经鼻滴右美托咪定为患儿做了术前镇静,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妈妈发现宝宝安稳地“睡着”了。

邱林副主任轻轻的把宝宝接过来,发现小患者呼吸平稳,将睡梦中的宝宝抱进了手术室。

看着孩子进入“熟睡”状态,宝妈打消了顾虑。

进入手术室以后,麻醉医生给患儿进行了无创心排量监护、脑氧饱和度等连接,在这样精密的监护下开始精准化的麻醉。



梁维杰副主任医师等专家为患儿实施了双调转手术,手术采用的是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后修补室间隔缺损,随后完成左、右冠状动脉的移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调转,左、右心房的的调转。



充分排气后开放循环,心脏自动复跳,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手术获得成功,仅用时4小时。

双调转手术(Senning手术)即同时施行心房水平和大动脉水平的两次调转,一次性纠治病患,使患儿获得最大的受益。

手术完成后,麻药的劲儿过去了之后,宝宝会不会感到痛苦呢?

这一点,麻醉医师早就想到了。他们在整个围术期实施多模式的镇痛,确保宝宝在术后早期苏醒后不会感知到疼痛,更利于术后康复。

不出所料,术后3小时,患儿就睁开了美丽的大眼睛,重新看到了这个精彩的世界。

麻醉科主任林洪启说,复杂先心病患儿的快速康复理念已贯穿于麻醉工作中的每一细节,外科、麻醉、体外循环、ICU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使来院就诊的每一位先心病患儿得到有效救治的同时,做到了术后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