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本年度首个大型结构性心脏病学术盛宴——“第四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第三届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培训研讨会”在首都北京拉开帷幕。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等专家分别在北京、郑州两地进行手术直播,向全国数万同道展示高超技艺。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自2019年首次亮相后,在大会主席、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和大会执行主席、总院长助理潘湘斌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秉承“创新与合作”的办会主题,在结构性心脏病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持续“登高望远”。
3月31日上午8:30,在与会者的共同瞩目下,潘湘斌教授展示了令人赞叹的“全降解可吸收室缺封堵器植入术”。随着专家们的精准操作,一枚特制的封堵器恰到好处地释放在预定位置,并且充分发挥作用,完美解决了患者室间隔缺损问题。
早在2019年3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现代化手术室里,潘湘斌教授、范太兵教授等专家带领团队,运用可降解封堵器,为一名4岁的孩子实施了心脏室缺封堵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华中地区心脏封堵器迈进可降解时代。
3月31日上午9:40,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郑州,范太兵教授带领团队实施的“经腋下途径全降解室缺封堵器植入术”通过大会云平台进行现场直播。
接受手术的小女孩年仅5岁,刚出生后体检时被发现心脏有杂音,被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型先心病。因担心开胸手术后,胸前正中切口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家人四处打听更好的手术方法。
随着体重不断增加,孩子心脏负荷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室间隔缺损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孩子的心脏将会受损,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对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最后经人介绍,家人带着孩子来到郑州,找到范太兵教授团队。进一步完善检查后,范太兵教授决定为孩子实施“经腋下途径全降解室缺封堵器植入术”。
范太兵教授、梁维杰副主任医师、宋书波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精准操作,从腋下入路,使用纤长灵活的导丝,把封堵器输送并释放到预定位置。
腋下切口实现刀口“隐形”,使用聚乳酸可吸收封堵器,就可以使体内不保留金属异物。采取这种术式,既能矫正先心病,还能把手术的创伤降到最低。整个手术过程使用超声引导,不使用体外循环、不使用X射线,最大限度降低了手术伤害。
术后超声结果显示,室间隔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目前,孩子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几天后将康复出院。
作为可吸收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系统,治疗房缺、室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实验的主要研究者,范太兵教授说,可降解封堵器的材质是聚乳酸,几个月后开始缓慢降解,分解成为乳酸,被人体消化吸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心脏内膜组织会沿着封堵器慢慢生长,在封堵器完全降解之前,人体自身心脏内膜组织会自动将房缺完全补好,不留下任何异物残留。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它的会议规格越来越高,在引领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的征程上,不断攀登,不断开拓,逐梦前行,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注入源源活力。通过大会的手术直播,希望更多的专家了解、掌握微创可降解封堵技术,救治更多先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