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是第10个世界血栓日。今年血栓日的主题为:“栓”不住,动起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及传统习惯的改变,血栓性疾病越来越司空见惯,并已上升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
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翟水亭介绍,血栓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通常包括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毛细血管血栓等3种。血栓病可肆虐于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和任何国家,每年全世界范围报告的病例数接近1000万人。
血栓性疾病分为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动脉血栓的4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等特点。静脉血栓的可怕之处在于血栓形成时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脱落时更是悄无声息,然而,一旦发生凶险的栓塞,严重者可在1~2个小时内死亡,因此,被人们称为“沉默杀手”。
近年来,高龄作为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广泛共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能积累多个危险因素,从而累加静脉血栓的患病风险。因此,在老年人群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心血管外科医学部主任张志东指出,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大家一定要尽可能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而静脉系统血栓主要是静脉血液回流不好引起的,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有高凝体质,加强小腿的锻炼,例如骑行、深蹲等运动,能够驱赶静脉血的回流。一些异常的生理指标都是血栓易发的原因,运动起来以后对于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降血脂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冠心病六病区负责人齐大屯博士介绍,血液在静脉血管里流动,就像流水在河道里默默地渲泄。河道有泥沙,血液有血细胞;河道有大坝拦截,血液也有瓣膜控制开关。如果水流缓慢,极易导致泥沙俱下,河床壅塞,就会使河水四处闯荡,泛滥成灾。
血栓形成有三个因素,一是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受损,二是的血液粘稠度的增高,三是凝血因子的异常。这三个因素中发生任何一个都容易形成血栓。
心内科常见的血栓有肺栓塞和冠状动脉血栓,还有房颤病人常见于左心耳的血栓,不论是哪种血栓都是因这三个因素导致的。
我们日常需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预防,冠状动脉血栓需要预防血管内皮因子的受损,而凝血因子异常往往是很难预防的,通常情况是出现了血栓之后才能查到凝血因子的异常。还有血液流动性差房颤的病人,左心耳的血栓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长期服用抗凝类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由此可见,正确进行血栓病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专家们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16字。
“药”字当先
药物治疗在血栓预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遵从医嘱,规律用药是预防血栓的基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直接预防血栓形成,绝不能擅自停药。
烟酒戒断
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一定要对自己“狠”一点,一支烟、一杯酒会在不经意间摧毁全身各处血流所经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饮食清淡
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盐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粗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运动加强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锻炼循环系统功能、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可防止血液黏稠、流动缓慢,注意循序渐进。
让我们大家一起主动的“动”起来,减少血栓的形成,让血栓“栓”不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