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务部组织门诊、急诊医学科开展了一场以“胸痛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为主题的多学科联合急救应急演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下的生命救援,全面检验医院急救流程的规范性、团队协作的高效性以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为筑牢生命防线积累实战经验。
实战模拟:分秒必争的生命接力
下午4时,演练正式开始。一名“胸痛患者”在门诊候诊时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门诊护士姚蕊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立即启动院内急救响应系统,呼叫医生鲍鑫宇及护士张玲娟、黄佳佳携带急救设备赶赴现场。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确认其心跳呼吸骤停后,即刻展开基础生命支持(BLS):张玲娟跪地实施胸外按压,黄佳佳开放气道并使用球囊面罩辅助通气,姚蕊建立静脉通路,鲍鑫宇医生全程指挥。现场紧张有序,心肺复苏节奏精准,抢救流程无缝衔接。
3分钟后,急诊医学科支援团队抵达现场。急诊医生叶朝阳与护士李婧携带除颤仪、气管插管设备等加入抢救,迅速升级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叶朝阳医生主导团队分工:李婧护士严格遵医嘱推注肾上腺素、胺碘酮急救药物,门诊医生、护士交替胸外按压并进行电除颤,叶朝阳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随着“200J准备完毕”的提示,除颤仪成功复律,患者恢复自主心律!此时,抢救时间定格在“黄金8分钟”,演练团队以教科书级的操作实现“生命重启”。
复盘总结:以评促改强根基
演练结束后,医务部组织全体参与人员进行深度复盘。医务部主任任艳艳充分肯定演练成效:“此次多部门协作展现了医院急救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门诊与急诊的衔接流程顺畅,人员到位及时,为真实抢救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她强调需进一步优化院内急救设备调配机制,确保各区域急救资源分布均衡。
急诊医学科主任郑晓晖从技术层面进行点评:“团队对心肺复苏指南的掌握扎实,尤其是按压深度、频率和电击时机的把控符合国际标准”,综合医学部护士长牛红艳从护理角度提出建议:“抢救中护士的主动预判能力突出,但需加强跨部门沟通的简洁性,避免重复确认信息。”
急诊医学科白向威护士长立足最新指南,提出增设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ETCO2)以精准评估复苏质量,并指出如何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门诊护士长李冉结合门诊特殊性补充道:“门诊区域人流量大,演练中疏散围观人群的环节需更细化,建议增设急救隔离标识和引导员角色”。
以练筑防:为生命护航永不止步
此次演练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医院进一步梳理了急救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强化了多学科协作意识,尤其对门诊区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进行了针对性提升。医务部后续将根据复盘建议,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完善应急预案细节,并通过常态化演练持续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急救铁军。
此次演练的成功,彰显了医院“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底色,也为构建覆盖“院前-院内-重症”的全链条生命支持体系注入新动力。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实战为导向,以患者安全为根本,为守护心血管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医学科 刘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