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次不可能的逾越,背后都凝聚着医者们不懈的探索与坚守,为绝境中的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嘀——”心电监护仪发出清脆的提示音,屏幕上跳动的曲线骤然变得规律平稳,随着第一下精准放电的完成,刘女士这场持续六年之久的心律失常拉锯战终告结束。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手术,而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心外科医生联手,在心脏最脆弱的“心耳禁区”完成的一场精准“拆弹”。
六年来,刘女士饱受心律失常之苦,心脏如同脱缰的野马,毫无征兆地疯狂跳动,心悸、头晕、气短如影随形。求医问药之路艰难曲折,她跑遍多家医院,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常规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始终无法触及顽固病灶的核心。
近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刘女士终于找到了这一顽疾的解决方案。心律失常二病区主任医师赵永辉团队的精密检查揭开了隐藏六年的秘密——异常电信号竟来自心脏一个极其隐秘的角落:右心耳。
心耳,这个心房延伸出的耳状小囊,壁薄如蝉翼,内膜褶皱纵横。面对这种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传统的导管射频消融就像在薄纸上点火,风险陡增:能量稍大,可能烧穿薄壁导致致命出血;能量太小,又无法根治病灶。内科手段在这里束手束脚。
面对治疗困局,心律失常二病区赵永辉主任医师团队和成人心外科二病区张国报主任医师团队多轮会诊,一个大胆的创新方案逐渐成型:心内科与心外科并肩作战,联手攻克“心耳禁区”。
术前,两个团队反复推敲,制定了详尽的手术计划。手术当天,心内科臧小彪副主任医师通过三维标测系统,锁定了右心耳中部的“风暴眼”;心外科夏东升副主任医师则通过右侧腋中线小切口,以最小创伤打开了通往心脏的通道。
当夏东升副主任医师手持电刀,稳稳地在标记区域放电时,持续多年的乱跳瞬间平息,稳定的窦性心律重新响起。为防复发,夏东升副主任医师随后对病灶区域进行了细致缝合,如同为心脏打上一道安全补丁。
这种“杂交”术式堪称医学智慧的结晶:内科的精准导航与外科的直视操作完美融合,既避开了内科消融的高风险,又突破了外科手术的视野局限。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第二天,刘女士就能下床走动,她摸着胸口笑着说:“六年了,第一次感觉心脏在好好干活。”稳定的心律让她重拾活力,言语间满是对医护团队的感激与赞叹。
“心耳起源的房速就像心脏深处的‘暗礁’,”赵永辉主任医师解释道,“这里梳状肌密布、结构复杂,常规治疗要么束手无策,要么风险极高。此次手术不仅成功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更标志着我院在复杂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迈出了突破性一步。”
这种内外科“杂交”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类似疑难病症开辟了安全有效的治疗路径,既是医护团队勇闯医学“禁区”的见证,更是医者仁心与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文稿:黄 宁 臧小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