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之路:一场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精密“施工”
2025-09-11
浏览次数(1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每当人们听到“心脏手术”四个字,总会联想到神秘、高风险和精密。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手术台前的心脏外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一台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与其说是一场手术,不如说更像一项为生命和希望而进行的、无比精密的“系统工程”。

 

今天,就让我为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我们是如何为孩子们“修心”的。

 

第一步:蓝图规划——精准的术前评估

 

没有哪项伟大工程可以不看图纸就开工。我们的“图纸”,就是孩子的心脏彩超、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影像学检查结果。这些先进的成像技术,让我们能如同拥有“透视眼”一般,在术前就清晰地看到心脏内部畸形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整个外科团队会像工程师开会审图一样,仔细研究这些影像,反复讨论,制定出最安全、最有效、最个体化的“施工方案”——手术预案。这一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成败基础。

 

第二步:搭建“安全岛”——体外循环下的静谧时刻

 

心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泵,我们要在上面进行精细操作,就必须让它暂时“停工”。这时,就需要一项伟大的技术——体外循环。

 

我们会将血液引流到一台精密的机器(人工心肺机)中,由它来代替心脏和肺的工作:为血液加氧、降温,再将其输送回身体,维持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这一刻,心脏得以停跳,手术野变得清晰、无血,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操作时间。这台机器就是我们的“安全岛”,守护着患儿全身的生命体征,是整个手术的基石。

 

第三步:核心“施工”——毫米之间的艺术

 

这是最核心、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在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我们手中的针线犹如绣花。无论是修补室间隔、房间隔上的缺损,还是重建畸形的肺动脉,抑或是矫治复杂的法洛四联症,每一步都必须在毫米之间精准操作。用的缝线比头发丝还要细,每一个针距、每一个结都必须恰到好处,既要彻底矫正畸形,又要保证通畅,还不能损伤宝贵的心脏传导系统等精细结构。

 

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是心外科医生多年磨炼的手上功夫。

 

第四步:“重启”与护航——顺利脱离体外循环

 

当核心修补完成,我们会小心翼翼地让温热的血液重新流入心脏,轻柔地按摩,并给予一丝电刺激。看着那颗小心脏从静止到微微颤动,再到有力地、自主地恢复跳动,是我们手术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确认心脏收缩有力、没有出血后,我们会逐步减少体外循环的支持,让心脏完全接管自己的工作。这个过程如同将一艘巨轮的驱动权从拖轮交还给自身引擎,必须平稳、安全。

 

尾声:团队的协奏曲

 

最后我想说,这不是主刀医生一个人的独秀,而是一场宏伟的团队协奏曲。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师、手术室护士……每个人都是顶尖的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缝配合,共同守护着孩子的安全。

 

每一次“修心”,都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一次对希望的践行。我们用的不仅是手术刀,更是匠心、耐心和仁心。谨以此文,向所有为先心病患儿奋斗的医疗同仁致敬,也献给所有信任我们、无比坚强的患儿家长。你们的希望,就是我们精密“施工”的全部意义。


作者 张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