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37岁的张先生先后多次心梗,4年内经历4次冠脉介入治疗后,再发心绞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专家,为其成功实施全动脉化冠脉搭桥+二尖瓣修复手术,再次挽救了他的生命。
这一病例也再次为年轻人群敲响警钟。医学专家呼吁,冠心病并非“老年病”,也可能是年轻人的“隐形杀手”。
张先生今年37岁,早在2020年11月,就因突发急性心梗在郑州某医院接受了第一次冠脉介入治疗。当时,患者熬夜后突发意识丧失、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不得不借助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高级生命支持系统来维持呼吸和循环,而后紧急植入了冠脉支架,经过半个月的救治转出监护室。
然而,病情的反复并未停止。此后又再发多次心梗,都被医护人员成功抢救过来,并且都接受了冠脉介入治疗。
数天前,张先生因心绞痛频繁发作,前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成人心脏外科一病区胡俊龙副主任医师就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令人担忧:此前植入支架的左主干、前降支远端再发重度狭窄,回旋支开口也出现了重度狭窄。更严重的是,由于多次心梗,张先生的心功能已明显减退,心脏射血分数低于40%,还形成了室壁瘤,二尖瓣出现大量返流,这意味着他的心脏泵血功能和瓣膜功能都已严重受损。“他整个左冠支配区域大面积缺血,目前的心脏就像即将断掉油路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胡俊龙副主任医师介绍。
经多学科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张先生冠脉经多次支架处理后,已不适合实施介入手术。考虑到张先生的年轻年龄和远期效果,医疗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讨论,为其制定了“全动脉化冠脉搭桥+二尖瓣修复”的手术方案。
全动脉化搭桥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在材料选择上有显著优势——采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作为搭桥血管,而非传统的大隐静脉。由于动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更接近冠状动脉,远期通畅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更适合年轻患者保持良好长期预后的需求。
在程兆云教授的指导下,王保才副主任、胡俊龙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精准操作,首先为张先生进行了全动脉化冠脉搭桥,为缺血的心肌搭建3支“桥血管”;随后针对二尖瓣大量返流的问题,进行了二尖瓣修复手术。术中探查显示,修复后的二尖瓣功能恢复良好,基本无返流现象。
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张先生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护,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他的恢复情况超出预期,心绞痛症状彻底消失,心功能也逐步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像张先生这样年轻却经历多次冠脉介入、最终需要搭桥手术的患者,近年来并不少见。” 胡俊龙医生在谈及此病例时感慨道,“很多年轻人认为冠心病是‘老年病’,自己年轻体壮就忽视健康管理,熬夜、酗酒、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累积,最终诱发了冠心病。”
医学专家提醒,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需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年轻人群应主动摒弃熬夜、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症状,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