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梁维杰博士团队进行高难度手术演示:一天内为3名不同类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新生儿成功实施高难度矫治手术。
手术专家在“鸽子蛋大”的新生儿心脏上精准“布线”,全国数十位儿童心脏领域专家学者通过直播屏幕紧盯每一个操作细节……这场全程全国直播手术,不仅让危重患儿重获新生,更以“实战教学”方式向全国同行分享复杂先心病诊疗经验,为我国新生儿先心病救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手术通过线上进行直播,吸引了全国儿科心脏领域专家的关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范太兵教授、李群教授担任总顾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赁可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春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马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雷宾峰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靳永强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迪力夏提教授、安徽省儿童医院杜朝峻教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刘宇航教授、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李晓勇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勇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张惠锋教授等十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参与互动讨论。
此次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是来自浙江杭州、出生仅24天的景景。他出生时口唇就呈紫绀状,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为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卵圆孔未闭等复杂病症,且属于特殊的陶-宾综合征类型。
这种病症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基础上,还合并右室解剖结构异常,手术需同时解决“血管错位”与“心脏补洞”双重难题,对术者的空间解剖认知、术中应急处理能力要求极高。
在麻醉科林洪启主任团队郎志斌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的保驾护航下,梁维杰博士团队为他实施了“大动脉调转+室缺修补术”:在仅3-4厘米的手术视野内,先精准游离粘连的大动脉血管,将“接反”的主动脉与肺动脉调转至正确位置,再用生物补片细致修补室间隔缺损,整个过程如同在“指尖上绣花”,每一步操作都需精准到毫米,避免损伤脆弱的心脏瓣膜与血管。
术后,景景的呼吸窘迫症状迅速缓解,全身水肿渐渐消退,原本青紫的小脸蛋透出了健康的红润,监护仪上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恢复正常——这个曾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小生命终于转危为安。
同一天,团队还一鼓作气,为安徽芜湖出生仅6天的早产儿、湖南株洲出生仅3天的低体重儿,分别实施了室间隔完全型、合并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术,均取得圆满成功。
“一天内完成3台不同类型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术,且患者均为新生儿,这在国内外临床实践中都极为少见。”手术直播当天,担任主持嘉宾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赁可教授如此评价。
专家们一致认为,梁维杰博士团队的手术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从术前精准评估、手术方案个性化设计,到术中对新生儿脆弱循环的精准调控、术后多学科监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杂先心病新生儿救治体系”,更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临床经验,推动了我国新生儿复杂先心病诊疗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从临床意义来看,此次手术的成功,打破了“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手术风险高、多台集中开展难”的认知误区。以往,此类高难度手术多需分日开展,且对患者年龄、体重有较高要求,许多偏远地区的危重患儿因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夭折。
梁维杰博士团队的实践证明,只要具备成熟的技术团队、完善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即使是刚出生的低体重儿、合并多种畸形的复杂病例,也能得到高效、安全的救治,这为全国范围内推广“新生儿复杂先心病急诊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撑,将进一步降低此类疾病的死亡率,让更多地区的患儿不必长途奔波就能获得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稿:邢永田|
|视频:谢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