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医院共成长
2022-07-01
浏览次数(276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我和医院共成长

2018年,我大学毕业,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带着梦想与希望,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那一年,我22岁。转眼间,我与医院已经共同走过了4年的时光。今天,回望和医院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平凡的工作中有紧张、有沮丧,更多的是喜悦、充实和收获。

第一次踏入医院,在一片气派的建筑群中,“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几个紫红的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医院整洁的环境布局、先进的设施、规范的标识,给我留下了“高大上”的第一印象,一种能成为“华中阜外”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积极工作、好好表现。

进入病区以后,护士长和各位老师对我热情、耐心、真诚,在工作和生活上给我很大的帮助。通过病区有计划的技能操作培训、急救演练、理论考核、疑难病例讨论等,我很快克服了心理紧张和对环境的陌生感,逐渐适应了工作。心衰病区重危患者多,突发事件多,值班时各种压力也比较大,有时候患者会因为一件小事反复呼叫、一遍遍询问。我也偶尔在忙碌中有短暂的焦躁,尤其是遇到个别配合差、不理解我们工作的患者,也曾有过动摇和迷茫,每当这时,护士长就会提醒我们:面对患者,我们要有宽容博大的胸怀,“张开嘴,迈开腿”,详细宣讲,随叫随到,做善事,撒爱心,只要患者的需求不违背原则,不损害他人和医院的利益,我们就要尽力满足,这也是我们的职责。经过磨炼,现在的我理解了作为一名护理人的责任与担当,以诚待人和温柔耐心成了我的工作习惯。让我自豪的是,工作以来,我没有和患者发生过争执、口角等不良事件,虽然工作辛苦点儿,但收获的是患者和家属满满的肯定和夸奖,他们经常会说:

“姑娘,你说话真好听,谢谢你”

“越是大医院的人服务越好,你们的素质真高”

“我住过很多家医院,你们是最好的,环境设施好,技术好,人更好”

“我回家要告诉我周围的人,都来你们这儿看病”!

记得一位85岁的老奶奶,有8年的冠心病史,合并心力衰竭、肝肾衰竭、等多脏器衰竭,住院期间出现了心跳骤停,一度意识丧失,经过紧张的救治,奶奶逐渐恢复,但因为精神紧张,稍有情绪波动病情就会反复,不敢出院,家属说此次发病也和家庭琐事有关。看到这种情况,我每天一上班就先去看望奶奶,告诉她有我在她身边守护,让他放心,有空就给她讲疾病相关知识、药物的作用、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等。慢慢地我看到奶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精神也越来越好,主动要求出院,出院前还画了一幅画送给我,并拉着我的手说:“小雪,你们对我真好,就像家人一样,我平时喜欢画画,还会绣花,等我回家了,给你绣个小香包,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太谢谢你们了”。

感受着这些,一切的辛苦劳累都烟消云散。我深知,患者的赞誉就是沉甸甸的责任,除了自己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及抚慰人心的善良,能得到患者的肯定和赞扬还有赖于医院这个强大的后盾,在这短短几年里,我和同事们一起见证了医院的成长和壮大,医院等级评审顺利通过,获得心脏移植资质,从第一例活体心脏移植成功、河南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成功、全球首例超小型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成功,到各种居省内、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常规开展......

我与医院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和它一起战胜了大大小小的困难。

2021年郑州遭遇“7·20”特大暴雨灾害,我院被洪水围困,成为生命“孤岛”。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带领下,全院干部职工日夜奋战、共克时艰。我们以巨大的勇气智慧、强烈的责任担当、无私的牺牲奉献,军民联合,成功转运包括1183名患者在内的各方人员近5000人,8月20日完成家园重建、复工复医,我和同事们一起,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抗洪抢险零事故、生命转运零伤亡、三十天按下重启键的满意答卷,用理想信念,创造了敢打必胜、恢复重建的“华中阜外”速度。

洪灾过后,新冠疫情再次袭来,我院医护人员奉献社会,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我也积极报名支援郑州市全员核酸检测,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疫情防控“零感染”。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战,贡献了“华中阜外”力量!

亲身经历这一切,我内心充满感动和感恩,感恩我们国家、医院,在当前的国际大形势下,给我们提供的安全、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我和医院共成长!2022,我们一起追光,一路前行!我相信,华中阜外医院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供稿  心力衰竭病区  何莹雪

责编  李玉坤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