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想要成蝶,必须经过破茧的蜕变。而破茧的意义,并不在于飞翔的自由,而是在于突破束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挑战和探索……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外重症监护室,26岁的小申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从被人照顾到照顾别人的华丽“蜕变”。
从5月27日到今天,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外重症监护室,每天都会出现温暖的画面:心脏移植患者小申和人工心脏植入患者龚先生交流手术感受、探讨康复技巧。“哥,你看我啊,挤一点消毒液,然后手指这样……对对对,就是这样!”消完毒后,小申又认真“指导”龚先生进行康复训练……
来自南阳唐河县的龚先生,跟小申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同样是严重的心衰Ⅳ级,同样是急诊入院,同样是接受了最尖端的心脏外科手术。不同的是,专家给龚先生做的是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对小申和龚先生来说,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术后还有感染关、排异关和心律失常关等重要关口要闯,所以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知名专家程兆云教授一直关注小申和龚先生的术后康复。对他们现在的状况非常满意:“患者的恢复非常顺利,更多还是体现了整个医疗团队比较高超的技术,包括外科手术、术后管理和优质护理等等。医院配备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共同为他治疗。他术后平稳度过了免疫排斥、感染、营养、内环境紊乱等等好几个难关,(预后这么好)正是这些专家心血的结晶。很多常见并发症一个都没有出现,对这样一个重症的病人,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出现,离不开重症监护室专家的精心付出。
从4月28日小申被推入成人心外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开始,成人心外监护室副主任孟树萍就把家“搬”到了监护室。从那时到今天,她很少走出监护室外的那条长走廊。对于小申,她付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劳苦,更多的是内心的呵护。如何帮助他更快的恢复,是孟树萍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很快,为小申量身打造的康复方案发到了成人心外重症监护室的每个医护人员的手上。刚开始的时候,小申的身上插满了管子,康复训练需要由医护人员帮助他完成。
每天,护士长吴娜带着医护人员时刻关注血压、心率,紧紧盯着肺动脉压,准确记录尿袋中的尿量,随时掌握患者心脏、肝脏、肾脏和肺的功能……所有的细节,都要一丝不苟去完成。
慢慢的,功能锻炼开始增加。护理团队每天帮小申泡泡脚,捏捏腿,促进血液循环。到了主动康复阶段,每天的伸手、握手不能少。从一次两次,增加到八次十次,小申的康复越来越明显。从动手到动关节,从动小关节到大关节,一步一步,小申现在已经可以完全自主的进行康复锻炼。
不仅要照顾患者的行动,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也不容忽视。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个个拿出足够的耐心,哄着这个刚刚重生的“宝宝”。为了避免他焦虑,医护人员准备了魔方、握力球,还有一些其他三四岁孩子玩的玩具。吴娜说:“我自己也是孩子的妈妈,有时候看到适合他的玩具,就会给他买几个。”
一个月的术后康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外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孟树萍、护士长吴娜日夜坚守,寸步不离。
一个月的朝夕相处,一个月的悉心照顾,小申将生命托付于孟树萍和她的团队,孟树萍也更是将这孩子看做了至亲。
小申和龚先生冲破命运的束缚,开出了最绚丽的生命之花。从被人照顾到照顾他人,小申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过几天后,龚先生也能像小申一样,完成从被人照顾到照顾别人的华丽“蜕变”……
小申和龚先生为什么能够战胜最凶险的疾病?为什么他俩能够恢复这么好、这么快?专家给出了答案。
孟树萍:“这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长期心衰的病人,所以我们要像哄宝宝一样哄着他,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难的。因为他是一个26岁的病人,但是我们就像对待2.6岁的孩子一样,给他买各种玩具,让他依从我们,跟我们配合,这是最难的,因为这种病人有时会烦躁焦虑。但是这个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这些(严重焦虑等)过程都没有,这是我们比较欣慰的。”
记者:一段时间接触之后,您和他的关系或者说感情是什么样的?
孟树萍:他现在不叫我主任了,我叫他宝宝,他叫我阿姨。真的是这样,所以昨天他在那哭,我也哭。我就见他老是哭,他就说,哎,我又想走(转出重症病房),又不想走,又不舍得。真的是这样,我们跟他建立的不只是医患关系,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医患关系。我都觉得好像比对我家孩子照顾的都周到。包括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是这样的。我们护理团队里,有的人不一定有他年龄大,他(小申)都是(叫)他们弟弟,还有比他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小申就叫他们哥哥姐姐。
记者:这一个月来看到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第二次生命的到来,你们作为医护人员有什么样的感受?
孟树萍:我们觉得这个太难了,包括体力和精力都非常的难,这段经历让我们终身难忘,这将伴随他一直成长。我们都觉得我们是伴“心”成长的。真的是这样的。
记者:在现场,您也听到了,他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感谢医护人员,您听到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孟树萍:哎呀,真的,刚才我们还在说,这一段时间真的是泪点很低。因为他刚开始话都不能说,想干什么就用纸写下来。我问他对不对?他点头。大家对他,真的比对自己孩子还要好。因为他很不容易,我们都不容易,真的是这样。
记者:现在想来还是蛮欣慰,很有成就感,是吗?
孟树萍:对对,包括程(兆云副)院长,胡(盛寿)院士都说,受益最大的其实也是我们医护人员。因为他这一个月,他是比较难的一个病人,比较重的一个病人,伴随着他的成长对我们的受益也是很大的。真的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