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郭女士一家特别开心,高高兴兴地去办出院手续。郭女士的顺利康复,标志着一项新的标志性技术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功实施!
7月25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副主任潘湘斌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等专家,同心同德,密切合作,成功实施华中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患者郭女士,31岁,来自太康县。8年前产子时,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因在外务工,期间也在浙江某医院进行过检查治疗。几天前,病情加重,从太康县某医院转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完善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
正常情况下,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二尖瓣起到“阀门”的作用,既要确保血流通畅,又能避免血液“返流”。郭女士的心脏二尖瓣出现重度狭窄,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时,血流严重受阻。
要想恢复二尖瓣功能,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是常规开胸手术,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开胸暴露心脏后,对二尖瓣进行修复;还有一种方法是,X线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近期,在潘湘斌教授带领下,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方式: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该手术方法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潘湘斌教授和范太兵教授对郭女士的病情进行会诊。仔细研究后,两位专家决定,应用这种新的技术方法对郭女士进行治疗。
7月25日16:05,手术正式开始。在麻醉科、超声科专家的共同配合下,潘湘斌教授、范太兵教授、宋书波主治医师等专家精准操作导丝,从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把球囊送到患者心脏二尖瓣位置。
球囊扩张后,超声影像验证:二尖瓣狭窄消失,无血液返流,手术成功!
手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仅用时31分钟,术后即转入普通病房。
像郭女士这样的情况,如果采取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手术需要3个小时以上,术后还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如果采取X线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术中尽管会有防护措施,但患者和医务人员还是会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照射”。
和传统手术相比,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优点突出:整个过程不使用X射线;超声引导下,影像更直观,手术效果更好;避免开胸、体外循环和输血,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这项新技术,为郭女士一家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太了不起了,不开胸就能解决心脏上的大问题,真没想到,从住院到手术、再到出院,仅仅用了5天时间!华中阜外有这么多知名专家、这么多领先技术,对咱老百姓来说,可真是太好了!”7月31日,出院时,郭女士的爱人高兴地说。
在潘湘斌教授、范太兵教授携手操作下,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成功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这是河南心血管诊疗技术发展取得的又一个新成就,标志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心血管治疗技术领域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国际前沿!
延伸阅读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在国家卫健委关心支持和重视推动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标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
自开诊以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带领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的各位专家,无私传帮带,和河南的专家们互助协作,大家并肩携手、齐心协力,形成一股新的团结的力量,共同帮助华中地区的患者尽快康复。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在河南落地生根,中原地区百姓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与阜外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