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院长胡盛寿院士“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解读医疗技术服务双提升背后的奥秘
2018-08-24
浏览次数(510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8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的一则新闻,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接受采访,阐述医疗技术服务双提升,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近年来,我国医师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看病的山东先心病患儿小凡,如进行传统手术需要开胸,辐射强、创伤大、恢复慢。医院组建心内、心外、超声等多学科的复合技术团队,在世界上首创“无放射线介入治疗”技术,为孕妇、婴幼儿等对放射线和造影剂有禁忌的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以往三个小时的手术,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观察三个小时就可以出院。

胡盛寿院士:“医生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更多地去替病人设想。既要让他疗效好,同时要让病人创伤又小,恢复要快。”

中国医师节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中展示的这台手术,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当天,复合技术团队在门诊成功为一名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了单纯超声引导经皮介入封堵,手术过程仅半小时,术后患者顺利离院。

从患者角度出发,尽量做到创伤小、恢复快。为了这个目标,胡盛寿院士高瞻远瞩,于2007年在阜外医院组建了包含多学科的复合技术团队。在充分磨合并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复合技术团队“博采众家之长”,在世界上首创“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And Non-fluroscopic procedure, PAN procedure)“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优势在于:1、不用开刀;2、不用放射线;3、不用造影剂;4、不用全身麻醉。手术全程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使传统术式发生革命性改变,为孕妇、造影剂过敏、肿瘤患者等对放射线和造影剂有禁忌的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临床应用,潘湘斌教授带领复合技术团队逐渐把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从特殊的患者推广到普通患者,从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推广到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缩窄等结构性心脏病,从一种技术发展到一种方法学。

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实现在门诊完成手术,不仅节约医疗费用,更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在贫困地区尤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更受到了国外专家的广泛认可,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等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心血管医生前来参观学习。“中国技术”、“中国方案”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在国家卫健委关心支持和重视推动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标准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


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战略规划和统筹指导下,开诊以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呈现出学科专业设置完备、临床业务运行平稳、科技创新加快突破、科研教学稳步提升、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在科研平台引进、国际国内标志性技术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填补我省空白的国家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已经引入,参与4项国家级重点课题,成功开展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植入等5项国内顶尖、填补河南空白的标志性技术。


7月25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主任潘湘斌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主任、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等专家,同心同德,密切合作,成功实施华中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将按照国家医改政策的总体要求,在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带领下,以“阜外”品牌、技术、管理全面引入为带动,以不断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建设,强化技术突破,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打造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国家心血管区域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