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广泛采集124家医疗机构的翔实数据,深入分析8142个典型病例,历经7个春秋的刻苦钻研,一项填补河南历史空白的医学研究成果终于呼之欲出!
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任务是开通血管,使心肌恢复供血,医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再灌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领域,河南的再灌注处于什么水平,再灌注率是多少,药物溶栓和血管造影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以前,河南没有相关研究数据;现在,河南H2(Henan Heart)研究给出了答案!
10月19日,河南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新闻通气会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培训中心召开。
河南省医学会秘书长王伟、河南省卫计委医政处主任张小燕、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高传玉教授通报了河南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研究结果,张小燕主任通报了河南省胸痛未来3年的5个3项目计划。
大会首次披露了一系列“中期”研究数据:2012年,河南急性心梗早期再灌注比例为40.1%,其中直接PCI(冠状动脉造影)比例为11.7%,溶栓比例为28.3%;2012年-2016年,河南急性心梗早期再灌注比例升高到74%,直接PCI比例升高到63%,溶栓比例为11%;2016年至今,河南急性心梗早期再灌注比例为71.5%,直接PCI比例为32.9%,溶栓比例为38.5%。
一连串看似枯燥无味数据的背后,凝结着医学专家们辛勤的汗水和非凡的智慧。此项目实现了STEMI救治情况河南数据零的突破,是我省历史上首次取得的第一手完整研究资料,意义十分重大。
河南H2 (Henan Heart)研究由河南省卫计委、河南省医学会指导,河南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团队具体承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教授为项目的主要研究者。该研究自2012年启动,共分三期,分别命名为H2-Ⅰ期、H2-Ⅱ期、H2-Ⅲ期研究。
高传玉教授作了题为“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和未来──河南H2(Henan Heart)系列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说,H2-Ⅰ期研究始于2012年,主要任务是对河南省不同级别医院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进行了现状调查。H2-Ⅱ期研究是2012-2016年,研究内容是,针对存在问题,做出的改善措施(包括推广溶栓,进行STEMI规范化诊疗培训,公众宣传和促进STEMI区域救治网络的建立)。H2-Ⅲ期研究是从2016年到今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评价河南省不同级别医院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情况和预后。
研究表明,超出时间窗、患者拒绝再灌注治疗、年龄大于75岁等是制约再灌注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心血管网络教育联盟,对心血管医生进行STEMI规范化诊疗培训,以及促进STEMI区域救治网络的建立和公众宣传,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医师的救治水平,进而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比例。继续提高我省早期再灌注比例,缩短时间延迟,静脉溶栓的推广,遵循指南、规范STEMI救治流程仍然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河南省卫计委医政处张小燕主任在“河南省胸痛中心建设和5个3建设计划”中介绍,今年8月,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印发河南省二、三级医院胸痛中心评价细则(2018.08.13),切实加强河南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提出了3年目标、3全模式、3个结合、3项制度 、3化建设的河南省胸痛中心建设“5个3计划”。根据“5个3计划”的要求,未来三年,河南省内的三级医院均需建设相应的规范化胸痛中心,且每个县至少有一家规范化胸痛中心。达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实现城乡结合、院前和院内急救相结合、院内胸痛救治相关资源有机地结合;遵循联合诊疗、先诊疗、再付费、落实好分级诊疗三项制度;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河南省胸痛中心体系。接下来,河南省卫计委将继续在省级层面,加强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技术评估、技术支持。
此次“河南数据”的公布,填补了河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历史空白,也为河南人建立了自己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和预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