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束鲜花献院士 只为感恩那颗“心”
2019-05-29
浏览次数(287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5月15日,中午12:00,华中阜外医院4楼手术室门口。

刚刚在这里主刀成功实施(做完)“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医院院长、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教授走出手术室大门。此时,有两个等待已久的身影捧着鲜花迎了上去,他们分别是:2018年5月24日,接受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的龚先生; 4月28日,接受河南首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实施的心脏移植手术的小申。



手术一年之后再见到给予他们新生的胡盛寿教授,龚先生和小申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束鲜花一份情,紧握住的双手,无声之处流露出浓浓的感恩之意。


聊起龚先生和小申现在的生活状态,两个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心态好,才能好好恢复,健康生活。”龚先生乐呵呵的讲起他恢复健康的一大秘诀。也可能是手术前多次经历过生死边缘,龚先生现在的生活态度阳光又积极。不紧张,不焦虑,每天乐乐呵呵,享受自己的新生。

和手术前严重心衰、只能卧床休息的情况不同,手术后的龚先生身体状况显著改善,早已回归正常的生活。现在的他,在老家一个超市里从事保安工作,一天走个四五公里那是常事,而且轻松自如。每次来华中阜外进行术后复查,都是他自己开车。从南阳唐河到郑州,300多公里的路途,踩着油门就来了。他说,“自从变成‘钢铁侠’,感觉精力还更好了,这么长的路,我一点都不觉得累。”陪伴他身边的妻子甜甜的笑着,一年前的满面愁容早已不见。自从龚先生做了人工心脏手术,他慢慢恢复了健康,家里的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幸福再次来到他们身边。

虽然是不同的手术,但小申的恢复状况和龚先生一样好。现在的小申是个壮实小伙,不再是刚做完手术时瘦弱的样子,和手术前常常满身虚汗、时刻需要医务人员和家人照顾的他相比,更是判若两人。手术后他不仅找到了一份收银的工作,做回了“正常社会人”。也学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健康。

生病的日子他记忆犹新,父母担忧的神情、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幕幕的都在他的脑海里。恢复后的他告诉自己,新生得来不易,要更努力更珍惜的活下去。不上班的时候,小申经常去爬爬山,钓钓鱼,锻炼身体。家门前的小山不知被他走过多少遍,从刚开始的慢慢走,到现在的健步如飞,每一点的变化都是他走向健康的佐证。自家的院子里,他也收拾出了一个小菜园,十来样蔬菜,让他管理的井井有条。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是小申对于新生的尊重。

看着如今他们充满活力的身影,谁能想到,仅仅是一年前,他们还是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重症心力衰竭随时会夺走他们的生命。

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的心衰患者,其中10%的患者病情已经发展到常规手术无法挽救生命,龚先生和小申就是那不幸的10%,这些患者只能通过做心脏移植或人工心脏手术来延续生命。

幸运的是,他们两人先后在华中阜外医院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根据身体条件与病情,小申换上了一颗新的心脏,龚先生被植入了一枚世界先进的人工心脏,两人的生命都得以延续。2018年5月29日,在华中阜外医院的成人心外监护室,还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心脏移植患者小申紧紧握着人工心脏植入患者龚先生的手,两人如亲兄弟一样相互鼓励、亲切交流……

时隔一年,两人相约回到医院进行复查,恰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华中阜外医院又实施一项世界领先的新技术—“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为他们的“难兄难弟”王先生保住了性命,创造了生机。


一束花,一颗心,一生情。在初夏微醺的风中,小申和龚先生再次聚首华中阜外,这个给予他们新生命的地方,满怀对救心恩人的感恩,相约珍爱健康,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