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团队合作支持下的小儿心脏CT检查围检查期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要接受心脏彩超、心电图、CT等辅助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静态体位,但由于患儿年龄小,往往哭闹、躁动,不能配合检查,常导致检查失败。因此,婴幼儿接受检查时往往需要给予镇静治疗,对于4岁以下者需常规镇静,待患儿安静熟睡后,方能进行检查。
我院小儿心脏CT检查流程:患儿在病房静脉针留置后进行镇静,待患儿安静熟睡后,家属将其带到CT室进行检查。先心患儿的心脏CT检查一旦开始,包括碘对比剂注射和CT扫描过程须在30秒内完成,如果检查失败,患儿需要再次接受射线辐射和对比剂注入。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MDT)是目前国内外医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和积极倡导的医学新模式[1]。MDT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或出现跨专科的护理问题,需借助相关专业科室的会诊指导,制定出最佳护理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的方法[2]。
为提升患儿一次检查成功率,我院借鉴国内外多学科护理模式,构建科室联合服务模式,组建由放射科技师、护士和儿童心脏中心医护人员组成的MDT团队,建立微信交流群,针对患儿的留置针、电极片、镇静时机和方式等环节不断地优化,制定多团队合作护理模式下的小儿心脏CT围检查标准化流程。以下为改进后的小儿心脏CT围检查期的流程:
一、电极片粘贴时机和位置的改进
1.目的:防止镇静后粘贴电极片时与患儿皮肤接触而惊醒患儿
2.数量:共4片
3.位置:两手腕、两小腿(或大腿)各一,粘贴牢固即可
4.粘贴要求:
(1)电极片应为新粘贴电极片,否则可能影响识别;
(2)粘贴时应尽量皮肤完全贴合,避免有皱褶或与衣物粘连;
(3).如皮肤过于干燥,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皮肤,晾干后再粘贴。
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改进
1.穿刺时机:无法配合的儿童须在镇静前穿刺,不建议使用已留置24小时以上的留置针;如为6岁以上可配合儿童,可到CT室采用耐高压留置针穿刺;
2.留置针要求:建议领取单通的耐高压留置针(如下图),以免出现爆管;
3.选择部位:头皮、大隐静脉、手部、前臂、颈部等部位均可,尽量选择较为粗直的血管,不建议使用需手动辅助固定方向才能正常滴注的血管,以免发生外渗;但患儿大隐静脉在接受对比剂注射时会出现明显的躁动,不宜作为首选。
4.穿刺要求:至少使用24G或以上型号的留置针,且针头应全部进入血管内,不建议使用部分针头外露的情况,极易在高压注射的情况下出现外渗。
三、镇静程度的改进
1. 因患儿在检查时扫描床出入极快,家长无法辅助,且注射造影剂过程中会出现发热等不适,因此,自然熟睡的患儿不建议直接检查;
2.接受镇静的患儿,上臂举起后自由落体的情况下检查较为顺利;
3.不建议患儿处于过于饥饿状态下镇静,可能影响镇静效果,增强CT检查可以进食少量母乳或水,不影响检查。
四、患儿检查时的温度、灯光等环境改进
1.CT机房因设备的使用要求,温度普遍较低,为避免患儿在检查时因温度低导致患儿惊醒或因受凉而感冒,建议患儿穿着不带有任何金属的衣物或包被,CT室同时为患儿提供小包被,在检查过程中完全包裹患儿,模拟怀抱的温暖。
2.检查时关闭机房灯光,避免灯光刺激,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除此以外,因患儿镇静时间与预约时间可能会发生冲突,通过团队成员的及时沟通,为镇静患儿开通绿色通道,做到即镇静即检查。
多团队的合作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一次检查成功率,缩短患儿手术前检查时间,可明显减少患儿的痛苦、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会会,韩玲,刘琴,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深化医院学科建设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0):29-30.
[2]吴丽君,刘丽霞,赵剑,等.护理会诊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3) :2320- 2323.
供稿 医技管委会 宋圆圆
审编 张灵芳
美编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