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节目《世界上最小的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在中国研发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胡盛寿教授全面介绍和展现了这颗“中国心”,并讲述了阜外医院在人工心脏的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做出的努力。
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财经
重症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唯一有效的救治方法就是心脏移植。但因为心脏供体极其有限,因此心脏移植不能成为惠及大众的医疗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刚性需求,科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努力研发“人工心脏”。
2015年,我国自主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第三代全磁悬浮式人工心脏,被医学界称为“中国心”。
这个人工心脏相当于一个微型高功率血泵,安装在受损心脏的旁侧,通过制造一个新的旁路,让血液绕过受损心脏,从而替代人体心脏的“泵”功能。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巨大的科学创新。
胡盛寿告诉记者,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晚期表现,无法通过药物逆转。我国大约有1500万心衰患者,有130万到150万的终末期心衰患者。虽然心脏移植可以挽救这些患者,但我国每年只有几百颗心脏供体可供移植,相比100多万重症心衰患者,无异于杯水车薪。
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不但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这个重量不到180克,科技范儿十足的“铁疙瘩”,被医学界亲切地称为“中国心”。不少网友通过新媒体看到节目后,惊呼:
“这是千万心衰患者的福音”
“支持国产科技发展!!”
“太棒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啦”。
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那么,如此先进的“高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多远呢?
答案是:就在我们身边。
2018年5月24日,华中阜外医院成功开展一例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心脏”植入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阜外医院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华中阜外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担任助手,成功为一名39岁的重症急诊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这是全国第12例、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是河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又一标志性突破,标志着河南心血管诊疗水平迈上历史新高度。
2019年5月15日,总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程兆云教授、阜外医院王现强、陈海波副主任医师等专家担任助手,成功实施了华中地区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但填补华中地区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而且使华中阜外医院成为全国第二家掌握此种高端技术的医院,标志着华中地区心力衰竭救治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10月13日,胡盛寿院士主刀,程兆云教授担任助手,华中阜外医院再次成功实施“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目前,这三位患者健康状况良好,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这三台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河南进入常态化,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河南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