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心外膜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技术创新挽救23岁姑娘生命
2021-04-09
浏览次数(350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3月30日,在华中阜外医院,王现青主任对即将康复出院的小鲁检测完起搏器后,欣慰地说道:

“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电池预估寿命12年以上,只要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完全可以回归家庭,开启正常生活模式。”



几天前

心律失常科王现青教授团队

联合心外科葛振伟主任医师等专家

创造性地将

心内膜Medtronic3830电极

通过左侧腋下小切口心外膜途径

成功植入在患者左室心外膜

术中及术后反复多次检测,专家发现起搏位置稳定,参数良好。

相比传统心外膜起搏技术,新技术大大延长了起搏器寿命,整体效果良好。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

微创心外膜途径,植入传统心内膜起搏电极技术,

国内此前未见报道。

来自商丘的小鲁姑娘,今年23岁,是一名自媒体工作者。

20天前,正在工作的小鲁,突然出现晕厥、意识丧失。

家人赶紧拨打120,在当地医院抢救后,转入华中阜外医院。

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只有30次/分,随时可能再次出现晕厥!

情况危急,王现青主任、宋卫峰主治医师给予急诊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暂时保住患者性命。

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后,专家们发现小鲁的病情,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预判。

多次求医经历,厚厚的检查报告,都充分表明,患者的病情极其复杂。

先天性心脏病、巨大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发育不良、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诊断报告上的疾病名字,成了压垮小鲁整个生命的大山。

虽然她年仅23岁,但已经有20多年的求医经历:

3岁,在郑州某医院行第一次外科开胸室间隔修补术;

9岁,发现心房扑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北京某医院行房扑射频消融术,并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

10岁,在北京第二次外科开胸,行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

15岁,原心内膜双腔起搏器电池耗竭,在当地医院行起搏器更换术;

18岁,原心内膜双腔起搏器电极起搏不良,在北京某医院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

20年来,小鲁姑娘已经经历5次大手术,10余次住院。

小鲁的内心已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对积极治疗出现强烈的抵触情绪。

此次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专家们发现患者原心外膜途径电极导线断裂。

王现青主任,宋卫锋主治医师极力安抚患者,并就患者病情展开详细讨论。

患者既往行Glenn手术,即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术,且术前造影显示患者锁骨下静脉闭塞,已无法再次行传统心内膜电极植入。

在与家属和患者沟通后,王现青主任建议患者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具有创伤小、体积小、没有导线并发症等优势,特别适用于无理想静脉通路、有美容需求的患者。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关照这位漂亮的姑娘。

因患者基础疾病为巨大室缺、右心室发育不良,右心室肌小梁萎缩,心内膜光滑,尽管术中反复多次尝试,无导线起搏器无理想释放位置,植入失败。

至此,患者经历心内膜起搏电极植入、传统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尝试,均宣告失败!

治疗一度陷入困局。

在即将凋零的生命面前,专家们绝不轻言放弃。

下一步怎么办?

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王现青主任陷入了沉思,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王现青主任脑海中。

既然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也不行,那就尝试一下改良型的心外膜途径植入起搏器!

但是,这条路同样布满荆棘。

5年前,患者已经做过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

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起搏阈值较高即“比较费电”,导致起搏器寿命较短。

忽然,灵光一闪,王现青主任想到了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心内膜起搏导线Medtronic3830电极。



这款电极为目前全球最细的主动固定电极,比传统电极体积减少一半,抗牵拉性更好,减少了电极断裂的风险。

能否通过微创小切口,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外膜?

王现青主任团队联合心外科葛振伟主任医师会诊讨论,一致认为这一方法切实可行。

虽然,这一方法在国内还没人尝试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

专家们精准操作,小心翼翼地将心内膜Medtronic3830电极,通过左侧腋下小切口心外膜途径,连接在患者左心室外膜。



这个创新果然有了奇效!

术中及术后反复多次检测,起搏位置稳定可靠,参数良好,效果可与心内膜起搏相媲美。

目前,在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下,小鲁姑娘已经康复出院,迎来新的生活。

专家解读: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指人工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

在常规经静脉途径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失败时,反复尝试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或免强植入一个不理想的部位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可采用外科植入左室起搏电极。

如果外科植入左室起搏电极也不理想,可以尝试通过微创心外膜途径,植入传统心内膜起搏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