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这类患者年龄超过60岁时,就跨入了“高龄、高风险”的门槛。
10月17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病区,68岁的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陈先生康复出院。
截至目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经成功实施8例心脏移植、13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经过充分评估后,程兆云副院长认为陈先生术后康复很理想,已经达到出院标准。当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时,程兆云副院长明显感受到陈先生“手劲儿”很大。
“手术前,无力走路,吃几口饭都累得不行,睡觉时根本没办法平躺,痛苦得不想活了,现在跟正常人一样到处跑……”即将办理出院手续的陈先生高兴地说。
“太难了、太难了……”看着眼前的一幕,陈先生的老伴有感而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的话语也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手术前后那段艰难和难忘的日日夜夜。
陈先生来自南阳市。半年前,陈先生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躺下睡觉时上述症状更严重。
当地医院按照“气管炎”进行治疗,好转后出院,之后症状却反复发作。半个月前,陈先生病情显著加重,于是在当地再次住院治疗,但是效果不佳。
住院期间的一天夜里,陈先生突然出现心室颤动、意识丧失,当地医院专家紧急进行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持续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苏醒后的陈先生后怕不已,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副院长程兆云教授。
完善检查后,专家们给出明确诊断。陈先生患有心肌病、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等。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导致“全心衰”,必须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非常幸运的是,陈先生等来了稀缺的心脏供体。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供体心脏从数百公里的外地紧急运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手术室。
无影灯下,麻醉科主任林洪启主任、体外循环科副主任杨雷一、手术室护士长孙静等医护人员各司其职、聚精会神,配合娴熟默契。
手术台上,程兆云教授带领助手精准操作,首先对供体心脏进行修整,然后将“供心”放入陈先生的心包腔内,精确对位后,迅速开始血管吻合等工作。
手术从9月9日19:50开始,到9月10日凌晨03:50完全结束。经过8个小时的紧张手术,陈先生的“新心脏”开始跳动,手术获得成功。
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9月10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为了患者的恢复,主刀做完手术的程兆云教授顾不上休息,又带领救治团队专家们为患者制定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时,生命接力棒交到心外监护室医护人员手中。面对这样一个高龄、体质弱、术前多种合并症的患者,他们承受的压力非常之大。
为确保患者平顺康复,心外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孟树萍以医院为家,日夜守护在患者床边,和同事陈会娟、刘超、刘富荣等一起,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电解质、免疫功能等指标,甚至连患者大小便的次数和数量都不放过。
经过几天几夜无微不至的呵护,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辅助等,各项重要指标都正常,转回心脏移植病区。陈先生身材高挑,体重却只有60公斤,这是营养不良的表现。
为了给患者增加营养,胡俊龙、陈志高主治医师等在床旁盯着陈先生,指导他一日三餐的餐谱和搭配,包括每天要吃几个鸡蛋等细节。陈先生身体非常虚弱,刚开始他每吃一小口都累得满头大汗。医护人员不停鼓励他,让他提升信心,不断增强体质。
为了加快恢复,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林松还为陈先生定制了“运动处方”,让他通过科学康复计划进行锻炼,不断提高心肺功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天如一日的指导和支持,陈先生的体力渐渐恢复,并且达到出院标准。
程兆云教授介绍,“心脏移植”手术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近年来,我国每年完成心脏移植手术600例左右,患者术后三年生存率超过90%,五年生存率达到85%左右。随着整体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高龄、超高龄患者也会因此获得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