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肺复苏周2023 | 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
2023-06-02
浏览次数(124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每年6月1日-7日为“中国心肺复苏周”,2023年的主题是“关爱生命,救在身边”。


为持续提升全民急救能力,落实胸痛中心心肺复苏执行委员会要求,6月2日,作为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单位、河南省胸痛中心联盟和河南省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小组的组长单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特组织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周系列活动。


图片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教授急诊科郑晓晖主任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向社区群众、来院就诊患者及家属、医院保安保洁等人员进行急救培训


急诊科医护人员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紧急救护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步骤,通过手部姿势以及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参训人员对心肺复苏的全过程有基础的了解。理论授课结束后,他们通过对“模拟人”实施心脏复苏抢救操作进行了演示,包括判断是否丧失意识、有无自主呼吸、有无脉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清理口腔异物、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操作要领的示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医院开展向公众普及规范的、正确的心肺复苏技能活动,对群众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能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在救护车来到之前,可能就会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对亲戚和朋友来说都是很好的保障。”一位陪家人看病的刘阿姨,专门走到培训现场,认真地向医护人员学习心肺复苏技能的动作要领。


图片


医院的保安、保洁等第三方人员,纷纷加入到学习队伍,仔细聆听理论知识讲解,认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一位小女孩也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加入到培训队伍中来,认真地学习着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技术要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传玉教授介绍,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他们可能是加班到深夜的工程师,可能是球场上打球的运动健将,可能是身边的亲人,同样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因此,向公众普及规范的、正确的心肺复苏技能十分必要。

郑晓晖主任介绍,90%以上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最有效方法,而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把握好黄金4分钟,现场第一目击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挽救更多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加强培训,能有更多的人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重要性


心搏骤停的过程:

3秒—黑朦;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晕厥;

15-30秒—全身抽搐;

45秒—瞳孔散大;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4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10分钟—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进入“脑死亡”“植物状态”。


如果心脏骤停发生后的1分钟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和运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开展急救,抢救成功率可达9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下降10%,如果超过10分钟才开始抢救,患者的生存机会渺茫。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急救要领,关键时刻能救命。


1. 首先把人平躺放于地面,轻拍患者面部和肩膀,在双侧耳边大声呼喊,观察有无应答,如果无反应,迅速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胸廓有无起伏,并同时判断颈动脉有无脉搏,无意识,无脉搏,无自主呼吸,即可实施心肺复苏术。


2. 将患者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解开衣领和腰带,操作者跪在其旁,左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右手重叠压在左手手背上。操作者肩、肘、腕应位于同一轴线,就是整个肩膀手肘要垂直于患者身体,胸外按压时应以掌根部为着力点,肘关节伸直,不能弯曲,依靠自身重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时操作者身体呈上下移动,不能前后移动,那样按压时用力不对。


    3. 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双手不能离开患者胸壁,保持原本按压位置不变。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成人按压幅度为5cm~6cm。儿童和婴儿的按压幅度分别为儿童约5cm,婴儿约4cm。


    4. 做30次心脏按压后,开通气道。清除患者口腔、鼻腔的异物和分泌物,若有假牙应取下,若无颈部创伤,采用仰头抬额开放气道,将患者的头向后仰,同时抬起患者下颏。


    5. 开放气道后,做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在确保气道通畅时,操作者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气,要完全包住患者的嘴部,然后缓慢吹气,观察患者有无胸廓起伏,确保足量的气体进入患者肺部。每次吹完把嘴移开,吹气量以能看见患者胸廓起伏即可。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交替进行。对于婴儿和儿童,按压和通气的比例可为15:2。


    6. 胸外按压30次以及2次人工呼吸为一个循环,5次循环(约2分钟)为一组。如果5次循环结束,意识仍未恢复,则继续进行5个循环,直至意识恢复或医护人员到达。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