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今年62岁,乍看上去,与健康人没什么不同。
但是,从2009年起,王先生已经心梗4次了。
2009年,王先生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的感觉,还恶心、出汗。前往医院检查后发现,是急性下壁、正后壁心梗,大夫为他植入1枚支架后,王先生情况好转。
2012年,同样的症状再次出现,这次的造影结果提示患者前降支近中段重度狭窄,这次大夫为他植入2枚支架,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2022年,正在工作的王先生突然胸闷,并且持续十几分钟没有缓解,有过两次经验的他立马前往医院。急诊造影显示,王先生前降支中段弥漫性狭窄约95%,回旋支完全闭塞。当地医院医生在前降支植入药物球囊一枚,缓解了他的症状。
1个月前,王先生胸闷胸痛症状再发并加重,并伴有颈部紧缩感。自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就诊后,发现冠脉多支病变严重,医生为王先生进行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都收效甚微,颈部紧缩感丝毫没有缓解。为寻求有效治疗,王先生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冠心病四病区主任医师杜秋波接诊后,为王先生完善检查。发现王先生心功能已经非常差了,EF值(射血分数)只有19%,全心扩大,还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14年内,心梗4次。这是为啥呢?
经过详细询问,杜秋波主任发现,王先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规律服药。介入术后的患者,规律服药非常重要。而王先生的药吃吃停停,用药很不规律。总是自己觉得没症状了,就自行停药。这对介入术后的患者是大忌。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杜秋波主任为他制定一系列治疗方案。先安装ICD,预防他的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优化药物治疗,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根据恢复情况进行下一步的康复训练。
杜秋波主任医师谈到,临床上,介入后再狭窄的患者很多。很多人都没有进行长期良好的自我管理。
冠心病属于慢性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并不能“治愈”疾病。介入治疗一般只处理狭窄程度超过70%的血管,对于其他轻中度病变的血管,病情仍然可能恶化,支架术后并非“一劳永逸”。一定要注意长期的自我管理。
长期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6个方面。
介入术后患者不注意服药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还会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过早中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应严格遵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停药。
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运动和锻炼。从小运动量开始,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吸烟会诱发血管痉挛,促使血凝块更容易形成,增加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促进斑块进展,使植入支架部位易产生再狭窄。而酒,最好不饮,忌烈酒,限饮少量低度酒。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用油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生病后,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应多与亲人、朋友和医生交流,以减少思想负担。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都应随诊。1年后,每年随诊1次。如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朋友们,介入手术后,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患者足够的重视,加上医生的专业指导,坚持有序的随访和治疗。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