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3 C4第六届华中心血管病大会肺血管病论坛在郑州顺利召开。
全国知名肺血管病领域专家齐聚绿城,共同探讨肺血管疾病前沿话题,探索肺血管疾病诊疗新方法新成果。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肺血管病科主任程江涛给大家清晰呈现了肺动脉高压的五大分类,针对不同分类,对应不同的治疗原则,右心导管是确诊分类的金标准。在五大分类中,左心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最为常见。程主任举出多个研究证据证实,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左心肺动脉高压并没有获益,呼吁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规范分类,关注左心疾病的原发病原因,勿错误使用靶向药物。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教授从肺动脉高压指南解读PH病因分类和治疗原则。范教授提到肺动脉高压是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最显著的综合症之一,病因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和多学科,病因筛查是早期诊治肺动脉高压的关键。预防从高危人群开始,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治疗是疾病相关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措施,基于右心导管规范化评估的靶向药物治疗是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重要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陈发东教授用他的丰富经验多个病例给大家呈现了多种类型的肺栓塞规范化治疗原则。他提到,急性肺栓塞个体化差异大,近几年目前诊断意识和技术均有很大的进步,但个性化诊疗还任重而道远,未来还可期,呼吁大家重视肺栓塞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和特殊患者的管理,同时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对肺栓塞患者的诊疗至关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勤教授给大家解读了2022年ESC/ERS肺动脉高压指南的更新内容。她提出,PH阈值的指南更新,说明更早强调早期发现早期管理。PH的诊断更新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早期转诊早期治疗。罗教授还强调在PAH诊疗过程中,风险评估尤为重要,通过精准风险评估给予充分靶向药治疗,把患者风险分层降到低危。罗教授同时也是强调了PAH患者治疗个体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求尚教授分享了来自本中心的三联治疗数据和经验。他指出PAH是进展性疾病,治疗目标应是达到并维持在低危状态,患者才能长期生存。近年来随着大家对PAH的关注,靶向药也进入了国家医保,患者可及性和可支付性大大增加,这意味着PAH治疗三联时代的到来。中危患者,尽早三联治疗,尽早获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熊长明教授提出2022年ESC/ERS新修订的PH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对未来诊疗有三大影响: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新的PH诊断标准更好地反映了肺动脉压力的正常范围,但指南里并未给出明确的治疗建议,靶向药物对mPAP21~24mmHg临界值的PAH患者疗效仍然未知。所以熊教授也提出了对这类型患者使用靶向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相关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玮教授给大家分享了近年来肺血管领域的研究的热点:运动诱发肺动脉高压的更新和挑战。她提出这类型患者不可忽视,侵入性心肺运动试验可诊断运动诱发的肺动脉高压,早期治疗可改善早期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运动诱发肺动脉高压的预后。
甘肃省人民医院曹云山教授带来了肺动脉介入治疗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介入成为了肺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越来越被临床关注。曹教授提出,肺动脉高压是多因一果,介入治疗因人因病而异。Cteph介入治疗相对成熟,其他的介入治疗还在探索中,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的介入器械。肺血管介入治疗有效,但仍需长期的随访数据支持,尤其要关注介入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因此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务必长期密切随访。
北京协和医院徐希奇教授带来Takayasu动脉炎研究的最新进展。TA-PH被列为第四大类肺动脉高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PTPA能够降低TA-PH患者全因死亡率,是潜在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同时提醒PTPA策略方面应兼顾近段和远端病变,球囊扩张与介入相结合,不轻易放弃闭塞病变。再狭窄不可避免,重视术前术后抗炎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吴炳祥教授针对CTEPH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吴教授指出,CTEPH并不少见,目前的治疗手段也逐渐成熟,重要的是要早期发现早治疗。CTEPH的早期诊断依赖于对诊断标准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掌握CTEPH的易患因素;明确各项诊断工具的价值并灵活运用。
专家们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从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诸多方面全方位推进肺血管疾病的管理与实践。
本次会议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为提升临床医生肺血管病诊治水平提供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肺动脉高压医学事业的进步,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