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男性货车司机”
这个前缀加上
怎么看都等于“身体强壮”
可偏偏就有人连“50米”都无法行走
多次住院都未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
到底是什么病症影响了他的“行走能力”
他接下来的生活应该怎么“走下去”
李先生今年37岁,是一位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
2022年6月,李先生在活动后,突然感觉左边小腿疼痛起来,不仅如此,左边小腿和脚的温度还比右边低,足背摸不出动脉搏动。行走200米已经是极限。以为是劳累过度,并未在意。
慢慢的,李先生的行走距离越来越短,步行50米就疼痛难忍。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先生慌张了起来。
赶忙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他的左下肢动脉闭塞。医生立即为他行“下肢动脉取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
术后,患者症状改善,又继续开上大车,为生活奔忙。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李先生又出现了行走疼痛的症状,再次到医院进行溶栓。
就这样,李先生反反复复的行走疼痛,反反复复的在医院进行腔内治疗。
1个月前,李先生的左小腿疼痛加剧,脚都不敢着地。李先生又像以前一样前往医院。可是这次的治疗并不顺利,球囊扩张和溶栓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李先生被告知只能回家锻炼等待下肢血管侧支循环“开放”。
陷入绝望的李先生经人介绍,决定前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碰碰运气”。
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方宏超接诊后,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CT显示患者的左下肢动脉闭塞的有点“特殊”,经过反复的CT影像比对观察,得出该患者是“腘血管陷迫综合征”。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PVES)是腘窝的异常肌肉、纤维索带等压迫腘动脉或腘静脉,而引起的相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有时也可累及神经,但以腘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本征的特点是患者多为年轻人,于跑步或剧烈运动后发病,并有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晓健、副主任医师方宏超共同组织科室充分讨论,决定为李先生制定“彻底的”治疗方案。
对于腘血管陷迫,最要紧的是松解并重建受压迫的血管,这才是恢复血管通畅的根本方式。
找到方法后,李晓健副主任医师、方宏超副主任医师、张松坡副主任医师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手术。
专家们首先松解患者受压血管,把肌肉、腱索全部离断,又对病变血管使用自体大隐静脉进行重建。在血管外科团队的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
“我现在的脚摸着可热乎了!术后下床行走,来来回回一点问题都没有,感谢大夫,彻底解决了我的病痛!”
据悉,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多见于运动量较大的年轻男性。临床上有几种常见疾病的症状与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症状相似,较易混淆。如腰椎病变压迫神经,可能导致患者行走困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会引起下肢闭塞、缺血,使患者出现小腿发凉、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会出现下肢疼痛症状;静脉功能不全会出现走路无力、小腿肿胀等症状。
对于年轻人若突然出现小腿发凉、疼痛、跛行的情况,应考虑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可能,并及时就医,以明确病因。切勿拖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治疗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