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男子心脏骤停,上演惊心动魄的“生命大接力”
2024-07-30
浏览次数(2784)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在郑州市管城区的蔚蓝天空下,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之歌轰然奏响,其激昂澎湃,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58岁的王先生,在自家楼顶惬意地晒着被子,却未曾想厄运骤然降临,突然发病的他眼前一黑,重重地栽倒在地。

13 岁的儿子王星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迅速拨通 120 急救电话,声音中满是焦急与恐慌:“我爸爸在楼顶昏倒,心跳很微弱,已经叫不醒了……”电话那头,120 急救人员敏锐地意识到王先生病情的危急,一边紧急调派就近救护车,一边远程指导孩子进行心肺复苏。

骄阳似火,王星超小小的身躯跪在滚烫的地面上,双手不停按压,汗水如雨般滑落,却未有片刻停歇,直至 120 急救人员风驰电掣般赶到。急救人员旋即展开紧急施救,而后将王先生就近转运至附近医院。

医院接诊后,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投入抢救。然而,尽管动用了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等一系列先进手段,王先生的血压仍难以维持。无奈之下,紧急为其用上 VA-ECMO(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三天过去,王先生的病情未见好转,生命的最基本体征全然依赖 VA-ECMO 维系。综合评估后,专家建议转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接到求助,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李建朝副主任迅速协调团队精英,赶赴求助医院,将带着 VA-ECMO 的王先生安全转运至综合重症监护室。

至此,生命的接力棒交到了李晓慧团队手中。此时的王先生已昏迷三天,多次抢救后,心功能仍无丝毫起色,唯有依靠 ECMO 维持生命。

李晓慧主任身经百战,带领岳胜副主任、孙艳芳护士长等医护人员,沉着冷静地展开全力抢救。脑保护治疗率先施行,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与 VA-ECMO 联合辅助心功能,每日床旁超声精准评估心功能变化和容量状态,严格把控出入水量,强化院感防护和其他脏器的保护。

同时,李晓慧主任邀请心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深入研讨与评估后,程兆云教授指出,患者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心功能难以恢复,心脏移植乃是挽救生命的最优之选。

然而,心脏供体的获取谈何容易。漫长的等待中,李晓慧主任必须确保王先生生命体征稳定,肝脏、肾脏等功能正常,杜绝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只为等待那一线生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晓慧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意识逐渐苏醒,气管插管得以拔除,可心功能依旧欠佳。幸运的是,历经 30 余天的漫长等待,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传来佳音,王先生匹配到了合适的心脏供体。

手术室内,气氛凝重而肃穆。程兆云教授领衔团队,在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的紧密协同下,成功完成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心脏移植手术。伴随着“新心脏”那强劲有力的跳动声,王先生终于挣脱了死神的魔爪,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术后,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对王先生更是体贴入微,于每一个细微之处给予他最贴心的关怀。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王先生的身体日渐康复,意识彻底清晰,能够自如地独立行走。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付出与不懈坚持,都化作了最璀璨的笑容与感动的泪水。

回首这场波澜壮阔的生命接力,从孩子拨打 120 的那一瞬间,到心脏移植手术的圆满成功,再到术后的精心护理直至康复出院,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至关重要。它不单是医学技术与团队协作的胜利成果,更是人性光辉与生命韧性的璀璨绽放。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接力赛中,大家共同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与希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