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麻醉:家长必读的“安心指南”
2025-04-16
浏览次数(111)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手术和麻醉,是许多家长最揪心的时刻。心脏结构异常的孩子,身体耐受手术的能力较弱,麻醉风险也更高。作为心血管麻醉医生,我们既要守护孩子的心脏,也要保护全身器官的安全。本文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恢复,为家长解析先心病患儿麻醉管理的关键要点。

一、术前准备:精准评估,打好“生命基础”

“先心病不是一种病”——明确心脏畸形类型

先心病种类繁多,麻醉风险差异巨大。医生会重点关注:是否发绀(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口唇发紫);心脏分流方向(左向右分流还是右向左分流);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可能引发术中循环崩溃)。家长需配合完成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帮助医生“画”出孩子心脏的立体结构。

揪出“隐形危机”——筛查全身状态

呼吸道:先心病患儿易合并反复肺炎,需控制感染后再手术;营养状况:发绀型患儿常发育迟缓,低体重会增加麻醉风险;凝血功能:紫绀患儿血液黏稠,术中易出血或形成血栓。

二、术中管理:麻醉医生的“护心之战”

麻醉诱导:最危险的10分钟

孩子从清醒到麻醉状态的过渡期,心脏最易受刺激。麻醉医生会:选择对心脏抑制小的药物;缓慢给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提前备好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品。

监测设备:给孩子装上“安全雷达”

除了常规的心电监护,还会采用有创动脉压监测(手腕或脚腕置入很细的导管,实时测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颈部置管,评估心脏充盈状态);经食道超声(TEE)(术中动态观察心脏修补效果)等。

体外循环下的“特殊战场”

复杂先心病需要停跳心脏进行修补,此时:麻醉医生需调整药物保护脑、肾等重要器官;精准控制体温(可能降至28℃以下);在心脏复跳时,使用药物帮助心肌恢复收缩力。

液体和输血:每一滴都算数

发绀患儿血容量常偏低,需缓慢补充晶体液;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前血红蛋白高,但术后可能出现“稀释性贫血”,输血需格外谨慎。

 

三、术后恢复:闯过“三大关卡”

循环关:小心心脏“罢工”

低心排综合征(心脏泵血不足)是最凶险的并发症,表现为四肢冰冷、尿量减少;医生可能使用多巴胺、肾上腺素、米力农等强心药,甚至ECMO(人工心肺)支持。

呼吸关:帮肺脏“重启”

术后需呼吸机辅助,逐步降低参数直至脱机;发绀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灌注肺”(肺部突然充血),需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感染关:筑牢免疫防线

先心患儿免疫力低,术后需升级抗生素的使用;家长探视时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给家长的建议:

术前配合

严格遵医嘱禁食(通常术前4小时禁奶,2小时禁水);术前特别注意孩子的保温及避免呼吸道感染。

术后护理

清醒后鼓励孩子咳嗽排痰,可用玩具分散疼痛注意力;孩子喂养时特别注意少吃多餐,避免吐奶呛咳误吸;注意孩子手术切口有没有红肿感染等迹象。

长期随访

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修补效果;部分患儿需终身随访,警惕心律失常或残余分流。

结语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95%以上的先心病患儿能通过手术获得治愈。麻醉医生会像守护自家孩子一样,用最精细的监测、最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为孩子的心脏护航。而家长的理解、信任与配合,是孩子战胜病魔的重要力量。

 

(供稿:郎志斌 审校:林洪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