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患者的手术麻醉:术前准备到术后管理,你需要知道的事
2025-04-16
浏览次数(142)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对于肥胖患者来说,手术和麻醉面临的风险比普通患者更高。这不仅因为体型的特殊性,更与肥胖带来的全身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作为心血管麻醉医生,我们既要关注手术本身,更要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以下从术前、术中到术后,为大家解析肥胖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

一、术前准备:全面评估,打好基础

“体重不是唯一指标”——精准评估肥胖程度

单纯看体重无法反映脂肪分布特点,麻醉医生会更关注腰围、BMI(体重指数)和是否存在“向心性肥胖”(脂肪堆积在内脏和腹部)。这类患者往往合并代谢综合征,术中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和缺氧。

揪出“隐藏的炸弹”——筛查合并症

呼吸系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夜间憋醒)需提前预警,术中可能出现严重缺氧。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必须提前用药控制。

代谢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风险。

术前减重不是“临时抱佛脚”

对于择期手术,医生可能建议患者通过饮食和运动适度减重(如降低BMI 5%以上)。但极端节食或突击减肥可能增加代谢紊乱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术中管理:麻醉医生的“精细操作”

气道管理:最难的一关

肥胖患者颈部脂肪堆积、咽喉部空间狭窄,气管插管难度显著增加。麻醉医生会提前准备可视化插管工具(如视频喉镜),并制定备用方案(如喉罩通气)。

麻醉药物:剂量计算有讲究

脂肪组织对麻醉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影响复杂。例如:丙泊酚等脂溶性药物易在脂肪中蓄积,苏醒时间可能延长;肌松药需要根据“去脂体重”而非实际体重计算剂量,过量可能导致术后呼吸无力。

呼吸支持:给肺“减负”

肥胖患者胸腔受压,术中需采用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帮助肺泡张开,同时密切监测血氧和二氧化碳水平,防止肺不张和缺氧。

循环管理:血压波动如“过山车”

肥胖患者常合并血容量增加和血管阻力升高,麻醉诱导时血压可能骤降,而手术刺激后又易急剧升高。麻醉医生会通过有创动脉压监测实时调控,使用短效药物精细控制。

三、术后恢复:警惕“沉默的杀手”

呼吸并发症:术后第一道坎

肥胖患者术后易发生肺不张、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建议:尽早拔管,但需严格评估呼吸功能;清醒后保持半卧位,使用激励式肺量计锻炼呼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者需持续佩戴呼吸机。

疼痛管理:平衡镇痛与安全

阿片类药物可能抑制呼吸,需联合多模式镇痛: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技术;非甾体抗炎药(注意胃肠道和心血管风险)。

血栓预防:别让血液“凝固”

肥胖是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术后需尽早活动下肢,配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和弹力袜。

给患者的建议

术前如实告知医生打鼾史、用药史和既往麻醉反应;

术后清醒时配合深呼吸和咳嗽,不要因怕痛而不敢活动;

长期管理体重,降低未来手术风险。

肥胖患者的麻醉管理需要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通过科学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调控和严密的术后监测,即使面对复杂的肥胖患者,现代医学也能最大程度保障手术安全。患者和家属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供稿:郎志斌 审校:林洪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