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00:45,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的电子钟闪烁着红色数字,监护仪的警报声划破了夜的宁静。“36岁男性,急性左心衰,血氧82%!”伴随着担架床金属轮的滚动声,我们再次见到了他——陈老师。氧气面罩下是一张苍白的脸庞,水肿的四肢如同注水的棉絮,那双紧紧抓住床栏的手,指节泛白好似冻僵的树枝。这是我们半个月内的第二次相遇,而他的状况比之前更加令人担忧。
一场生命与心灵的同步救援抢救工作迅速展开
端坐位、西地兰应用、呋塞米静推、高流量吸氧……抢救流程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当血氧数值开始攀升时,我们注意到他的眼睛——那里面露出的不是获救的喜悦,而是深不见底的虚无。
“老师,我是你的责任护士。”我轻轻掖平他汗湿的被角,“你前几天是不是来过,看着你很面熟呀?”陈先生没有答话,只是机械地点了点头。家属的叹息先于回答:“刚从这回家两天,这又不舒服了,唉……”
细微之处见真情,倾听:最好的药物之一
“老师,我们知道你现在非常难受,喘不上气很害怕,我们正在用最快的办法帮你缓解。”我轻触他的肩膀,放轻声音。这时,他的睫毛终于颤动了一下,紧绷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丝松动。监测仪的滴答声填补着对话的空白,我接着说:“你做得很好,配合着把氧气吸进去就会舒服一点。”
凌晨两点的急诊室,时间以输液滴速计算。陈老师的急性症状得到初步控制,但心率仍然很快。面对这个半个月内第二次见面的患者,我们不仅关心他的生理指标,更想了解他背后的故事。“能和我聊聊你的经历吗?”这句简单的问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积压六年的心锁。
“我是家里老大,18年底生病,刚开始没在意,年轻,不当回事,后来越来越严重,呼吸不上来,人也成了废物。”陈老师的声音微弱却沉重,“从生病开始,父母陪着我奔波于各大医院,看病这几年,父母相继也离开了……”
他突然哽住,目光落在那袋降压药上:“只有俺弟陪着我,他也有高血压,这么多年,一直陪着我。我…我没结婚,还连累了他也……”
注意到他眼角的泪痕,我轻轻地拉上围帘,抽出一张纸巾递到他手里。在这个36岁男人的泪光里,我看见了比心衰更沉重的绝望。我赶忙岔开话题:“你有这么好的弟弟,应该高兴才是。成年人的世界都很艰难,你已经非常勇敢了,治疗也很顺利,我们已经帮你联系好病房了。”他眨了眨眼,嘴角微微上扬。
叙事护理:修复被疾病击碎的灵魂
目光掠过旁边的弟弟,他同样眼圈红红的。我们将心衰居家护理的关键要点打印成小便签,并嘱咐他回家后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弟弟连忙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我们注意到陈老师原本紧握床栏的手,自然地摊开放在了被子上。信任的藤蔓,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对话里,悄然生长并缠绕。
当陈老师被转运至ICU时,我们突然明白:生理指标可以靠药物修正,但只有叙事护理能修复那些被疾病击碎的灵魂。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被折叠的人生;每次抢救,都是对生命故事的重新书写。
急诊室的人文之光
月光透过急诊抢救室的玻璃窗,洒落在熟睡中患者的脸庞。在这个永不熄灯的地方,我们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体验着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急诊科不仅是技术操作的场所,更是人文关怀的实践地。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护士,更是倾听者、陪伴者和安慰者。我们用心聆听每个患者的故事,用专业缓解他们身体的痛苦,用关怀温暖他们心灵的创伤。叙事护理的理念让我们认识到:每个患者都不是简单的病例号,而是有着独特生命故事的个体。他们的疾病体验、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通过倾听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全人化的护理服务。
结语
“急诊室的月光”照见的不仅是夜晚的忙碌与抢救,更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生命故事的尊重与关怀。在这个充满科技设备的现代医疗环境中,我们始终不忘:医疗的本质是关怀,技术的背后是人性。月光依旧会照进急诊室,救护车的响笛也会再次响起。而我们将继续用专业和温暖,书写更多关于生命、关于关怀、关于希望的人文故事。
因为我们深知,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将继续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既有技术精度又有情感温度的优质护理服务。
供稿 急诊科 汤桂菊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