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阳光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洒进来,35床的孟叔叔正尝试着自己坐起。三天前,他刚刚完成右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此刻他的动作还有些笨拙,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我走过去,轻轻扶住他的后背:"别急,我们先按步骤来——床头摇高30度,健侧腿先着地,双手撑床……"。
这是骨科病房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早晨,也是无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走向康复的起点。
1.术后第一天:疼痛与勇气的博弈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往往带着两种恐惧:一是疼痛,二是"会不会站不稳摔倒?"
23床的老张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今年68岁,术前因股骨头坏死,走路像踩在刀尖上,每一步都疼得龇牙咧嘴。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第一天,麻醉消退后,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护士,这疼得我动都不敢动,翻身都不敢,还怎么康复?"
我帮他调整了镇痛泵,垫好软枕,轻声解释:"疼痛会控制的,我们会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药物为您镇痛,但是也需要您有战胜疼痛和康复的决心,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熟练完成床上翻身,在床上做锻炼,预防血栓"。我帮他夹好双腿间的软枕,协助他缓慢翻身、叩背,再托起他的脚踝,教他做勾脚、绷脚和股四头肌收缩。老张起初不情愿,但在鼓励下,他慢慢跟着节奏做了起来。10次、20次……他的表情渐渐松弛:"咦,翻身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疼,而且好像动一动腿反而没那么疼了?"
这正是康复锻炼的微妙之处——疼痛如墙,你退它进,你进它退。
2.术后三天:第一次站立——"我能站起来了!"
术后48-72小时,是大多数患者第一次尝试下床的时间。
李叔叔在助行器的支撑下,缓缓挪到床边。他的双手紧紧抓着扶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我……我能行吗?" "当然能!"我和家属一左一右护着她,"记住——健侧腿先着地,手术腿外展,身体重心向前……"。他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撑——站了起来!那一瞬间,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我真的站起来了!"病房里的其他患者也被感染,有人鼓掌,有人喊"加油"。这一刻,不仅是李叔叔的胜利,也是整个团队的欣慰。
3.术后第五天:行走训练——从蹒跚到稳健
到了术后第五天,患者通常已经能扶着助行器短距离行走。但这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我怎么走路像机器人?"
老张就是如此。他小心翼翼地迈步,身体僵硬得像块木板。我笑着提醒他:"放松点,手术腿不用刻意躲着走,正常迈步就行。"主管医生接过话茬:"对,记住三个要点——身体挺直、步幅均匀、脚跟先着地。"老张试了几次,终于找到了感觉,步伐渐渐流畅。他得意地说:"嘿,我现在走路比术前还稳!"
4.出院前:回归生活的准备
出院并不意味着康复的结束,而是居家康复的开始。我们通常会教患者几个关键动作:
如何坐椅子:"向后靠,手扶扶手,慢慢坐下,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度。"
如何上下楼梯:"好腿先上,坏腿先下('好上坏下'口诀)。"
“不能做矮板凳,不能用蹲便,不能交叉盘腿,不能跷二郎腿...”
李阿姨学得格外认真,甚至让家属录下视频回家练习。她说:"我可不想再来一次了,这次一定要养好!"
康复之路,漫长却充满希望。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是一场与时间、疼痛和恐惧的较量。但每当我看到患者从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从愁眉不展到笑容满面,我就知道——我们的工作,是在帮他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支点。
日历一页页翻过,老张和李叔叔最终顺利出院。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带着新的髋关节,走向更自由的人生。而我们,依然守在这里,等待下一个需要帮助的患者,陪他们一起,迈出术后的第一步。
因为,康复不是奇迹,而是科学、耐心和勇气的总和。
供稿 骨科胸外病区 张佳妮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