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心”支持
2025-09-05
浏览次数(110)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我从没想过,研究生的毕业答辩竟会在病房中进行——而前几天,这样温馨的一幕就在大血管外科真实地发生了。

责任护士在为一位年轻患者做治疗时,发现他情绪低落。通过主动沟通才得知,他正因为生病无法参加毕业答辩,可能面临延期毕业。护士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护士长。大家意识到,答辩不仅是学业的重要环节,更关乎一个年轻人的自我认同与未来希望。他首先是一名学生,其次才是一位患者——不应因疾病而被剥夺完成学业的权利。

为了避免延期毕业给他带来压力和遗憾,科室迅速行动起来。护士长召集医护人员共同商讨,积极与学校沟通协调,克服种种困难:布置场地、安排人员、调试设备……最终,在病房里搭建起一个简单而庄重的答辩现场。答辩当天,医护人员全程陪伴,不仅提供医疗保障,更给予他无声而坚定的情感支持。

我们常说,人文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价值、维护尊严、关注其心理与社会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在这场特殊的答辩中,大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用行动做出了最美的诠释:她们不仅完成了治疗护理,更敏锐地体察到一位学生对于毕业的深切渴望;她们打破“病人就该待在病房”的刻板流程,将学术场合“搬”进了医院;她们没有将治病与人生大事割裂,而是帮助患者在疾病中继续完成人生的精彩篇章。

这也印证了,人文护理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具体而微的努力中,体现在额外付出的时间与心血的点滴之间。这是一次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实践,它超越了常规医疗的边界,真切地触摸到患者对尊严和梦想的深切渴望。

一次次这样的实践,让我们不断看见疾病背后那个“具体的人”:患者不只是疾病的载体,更是拥有社会角色、情感期待与人生目标的鲜活个体。他们的需求远不止于生理和基本心理层面,更包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人生进度的期待和对尊严的坚守。正是凭借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和深切共情,才帮助患者在病痛中重拾对未来的希望与掌控——这对康复而言,有着药物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

人文护理是实的。它实于每一次轻柔的翻身拍背,实于每一句温暖的鼓励,实于紧紧握住的那双颤抖的手,实于深夜查房时特意放轻的脚步……它真正尊重并呵护生命的本质,让医疗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艺术。它时刻提醒我们:救死扶伤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命的长度,更是守护生命的厚度与尊严。

 

 图片1.png


供稿 大血管外科病区  张萌萌 乔亚娟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