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大虾和鱼是餐桌上的常客,其鲜美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然而,在大快朵颐之时,一个不小心,虾壳或鱼刺就可能成为“暗器”,划伤食道。这种突如其来的疼痛和异物感不仅影响进食,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胸腔感染或出血等致命问题。
14岁的少年小七(化名)就在胸外科经历了一场因虾壳引发的健康危机。暑假期间,父母特意为他做了油炸大虾。正吃得津津有味时,小七突然感到喉咙一阵刺痛,担心地说:“妈妈,我好像卡到东西了。”妈妈根据生活经验,递给他一块馒头:“快嚼一嚼咽下去,把东西带下去。”小七照做了,异物感似乎消失了,但疼痛仍在。他没太在意,继续吃饭。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里,胸口的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加重。近一个月后,小七才告诉父母。医院CT检查显示:右肺下叶-右肺门存在异常信号,考虑为炎性病变;纵膈及右肺门淋巴结稍肿大。胃镜进一步发现,食管距门齿约30-33厘米处有一长条状溃疡。原来,当初的虾壳虽未完全扎入,但划伤处因未得到及时处理,已发展为溃疡,需住院治疗。
在胸外科住院的半个月里,小七因无法经口进食,只能依靠胃管鼻饲营养,并每日接受输液。父母看着孩子受苦,懊悔不已。医护人员向他们讲解了食管异物的正确处理方式后,他们才意识到:涉及健康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盲目相信“土方法”只会延误病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吃鱼虾划伤食道后,应该如何科学护理。
一、 如何判断是单纯划伤还是异物卡住?
保持冷静,准确判断情况至关重要。
1. 单纯划伤
吞咽时感觉胸口后方有明确的、线性的疼痛感,像被东西刮过一样,但并没有明显的“异物感”。疼痛可能在吞咽时加剧,但喝口水后能稍微缓解。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虾壳只是擦伤了食道黏膜,并未残留。
2. 异物残留
吞咽时不仅疼痛,还能持续感觉到有“东西”卡在胸口深处,甚至伴有持续的刺痛、流口水、恶心、呕血或胸骨后闷胀感。这极有可能是鱼虾的刺或碎片仍嵌在食道壁上,必须立即就医!
3. 建议
只要无法百分百确定异物已完全排出,最安全的选择就是立即就医检查。
二、 紧急处理与家庭护理“Do” and “Don’t”
如果判断为轻微划伤,可采用以下家庭护理方法缓解不适并促进愈合。
【该做的 Do】
1.立即停止进食:让受伤的食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食物反复摩擦伤口。
2.漱口并饮用少量冷饮或凉水:用清水漱口可以清除口中残留的碎片。小口饮用凉水或冷牛奶既能帮助清洁食道,又能通过低温收缩局部血管,起到减轻水肿和止痛的作用。
3.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接下来的1-2天里,饮食要格外注意。建议食用放凉的粥、烂面条、酸奶、蒸蛋羹、土豆泥等柔软、顺滑、无需过多咀嚼的食物。避免任何坚硬、粗糙、过热的食物,以免引起伤口出血。
4.缓慢进食,细嚼慢咽:即使吃流食,也要小口慢咽,充分“咀嚼”后再咽下,减轻对食道的冲击。
【绝对不要做的 Don’t】
1.不要强行吞服饭团、馒头、韭菜等食物!这是最危险且错误的土方法。强行吞咽大块食物试图将异物“推下去”,极易导致虾刺扎得更深,甚至刺穿食道壁,引发纵隔感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不要喝醋!醋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软化虾刺,反而会刺激受伤的食道黏膜,加重疼痛和灼伤。
3.避免辛辣、过热、酸性及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辣椒、咖啡、浓茶、碳酸饮料、橙汁等,这些都会强烈刺激伤口,影响愈合。
4.不要盲目催吐: 催吐时胃酸反流会再次灼伤食道,剧烈的呕吐动作也可能加剧损伤。
三、 何时必须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勿再自行观察,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科或胸外科(夜间可去急诊):
1.持续且无法忍受的疼痛,甚至放射到背部。
2.明确的异物感,感觉有东西卡着下不去。
3.出现呕血、或吐出咖啡色液体。
4.吞咽困难连口水都难以下咽。
5.胸口闷痛、呼吸困难、发烧。
6.家庭护理2-3天后,疼痛仍无任何缓解甚至加重。
四、如何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源头杜绝:吃鱼虾时最好选择已去头、去壳、挑完虾线的虾仁。如果享受剥壳的乐趣,务必专心致志。
2.充分咀嚼:吃鱼虾时不要狼吞虎咽,特别是裹了面糊油炸的鱼虾,里面可能藏有软刺,更要细嚼慢咽。
3.老人小孩要格外注意:老人感觉迟钝,儿童吞咽功能不完善,最好由家人提前处理好再食用。
4.进食时莫说笑:专心吃饭,避免边吃边说话大笑,导致误吞异物。
吃鱼虾划伤食道可大可小。关键在于准确判断,轻微划伤可通过饮食调理自愈;一旦怀疑有异物残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放下侥幸心理,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用“土方法”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险之中。
祝大家都能安心、愉快地享受每一餐美食!
供稿 骨科胸外病区 袁青晴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