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2018-03-13
浏览次数(9098)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人体的一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呈明显的昼夜节律。这种节律性变化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都会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因此根据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功能表现的节律性变化,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靶器官的敏感性节律等,制定出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可以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毒副作用。

一、适宜清晨服用常用药物

长效抗高血压药(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厄贝沙坦等)

约80%的患者血压波动具有晨峰现象,血压在上午8~10时最高。因此为有效、平稳控制血压,宜在血压峰前给药,控制血压高峰。不宜在睡前或夜间服药,以免血压过低灌注不足诱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抗心绞痛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维拉帕米等)

心绞痛发作的昼夜节律高峰为上午6:00~12:00,心绞痛患者早晨醒来时即服用抗心绞痛药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有利于减少发作和缓解症状。

强心苷类药(地高辛)

地高辛于8:00~10:00时服用,血药浓度稍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14:00~16:00时服用,血药浓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所以上午服用地高辛不但能增加疗效,而且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人的胃壁上的质子泵在白天大量激活,分泌大量胃酸,而夜间则很少激活。由于质子泵抑制剂仅对壁细胞上激活的质子泵产生抑制作用,清晨服药有助于发挥理想的抑酸效果。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人体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晨7:00~8:00时,2~3小时后就迅速下降1/2,然后逐渐减少直至午夜的分泌量最少。于7:00~8:00时服用一日剂量,可减轻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馈抑制作用。

口服利尿药(呋塞米、螺内酯等)

口服利尿剂在服用后1~2小时开始发挥疗效,6~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16~18小时,早晨服药后白天尿量增加,方便排泄,而到夜间药效逐渐消失,有利于睡眠。

抗抑郁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

“晨重晚轻”是内源性抑郁症的一个病情特点。这种节律性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褪黑素分泌的变化、睡眠脑电图的改变有关。起床后即服药有助于改善清晨情绪低落和过度敏感等症状。

长效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利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PP-4抑制剂)

长效口服降糖药每天仅需服药一次,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DPP-4抑制剂在空腹情况下,口服后迅速起效,2小时左右可达到血药峰浓度,而进食会推迟血药峰浓度时间,因此适宜在清晨空腹时服用。

二、适宜在晚间服用的药物

催眠药:地西泮、艾司唑仑、唑吡坦等。失眠者在临睡前服药或上床后服用后即可安然入睡。

平喘药: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分泌水平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等因素存在生理性昼夜波动,白天气道阻力最小,凌晨0:00~2:00最大,因此哮喘多在深夜或凌晨发作,故多数平喘药以睡前服用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在平喘药中,氨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其普通片剂服用后吸收迅速,白天给要有利于患者不良反应监护。

他汀类调节血脂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人类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在夜间时活性最高,因而在晚上服用他汀类就有可能产生最大的降胆固醇效果。研究表明同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晚上服用时所产生的胆固醇降低幅度较白天服用增加3%-5%。

钙剂:碳酸钙、枸橼酸钙等。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还可以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

缓泻通便药:如比沙可啶、聚乙二醇4000散剂等。晚上服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达到缓泻的目的,有利于第二天清晨排便。

抗过敏药: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啶等。多数抗过敏药有一定的中枢抑制作用,服药后可出现困倦感、乏力感等表现。睡前服用可避免用药对白天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其他需要睡前服药的情况:如胃食管反流病夜间反酸严重的患者在睡前加服一次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以减少夜间胃酸分泌,控制“夜间酸突破”现象。

三、用餐和服药

在进餐前后以及进餐过程中,人体胃肠内的PH、排空速度、胃内容物的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很多药物受此影响,餐前、餐后服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宜餐前服用的药物:

部分降糖药:为了控制餐后高血糖,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和增敏剂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如瑞格列奈、格列喹酮等。

胃粘膜保护剂:餐前1小时服用有助于药物充分作用于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减轻胃酸的侵蚀作用。如铝碳酸镁片、硫酸铝、胶体果胶铋等。

大部分抗菌药:抗菌药中多数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进食可延缓药物吸收,空腹服用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如口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宜随餐服用的药物:

部分降糖药:餐中服用可提高疗效或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助消化药:与食物同时进入胃肠道,发挥助消化作用。

脂溶性强的药物:此类药物随餐服用可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如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

胃肠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进餐时服用可有效减少食物中脂肪的胃肠吸收率,已达到减肥效果。

随餐服用可降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吡罗昔康、美洛昔康、舒林酸等药物随餐服用可延长药物镇痛作用时间,减少胃粘膜刺激作用。

宜餐后服用的药物:

B族维生素:餐后服用有利于吸收。

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餐后胃排空延迟,此时服用抗酸和缓冲作用优于餐前服。

餐后服用可降低胃肠刺激性的药物:如大部分非甾体抗炎药、抗过敏药、口服铁剂、抗结核药等,餐后服用可减轻药物引起的胃肠不适症状。

四、漏服药后怎么办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剂量和服药间隔时间。如有的药物一日三次或一日四次服用,而缓释、控释制剂一日服用一次即可。严格按每种药物的特定要求服药,才能真正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老年人忘性大,如果万一漏服了怎么办?这时要记住不要随意补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一天服用一次的药物,当天想起的时候应马上补服。对于一天服用2次或3次的药物,可以根据“漏服药物时间是否超过用药时间间隔的二分之一”原则来判断:

如果在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一半以内,可以补服,下次服药在按原时间间隔。例如:患者应在早晨8点和下午4点服用药品。如果是早晨8点漏服了药品,可在当天中午12以前按原量服用,下午四点服药时间和剂量不变。

如果漏服药物时间超过用药时间间隔一半以上,不需要服药,下次按原间隔时间用药。

发生漏服药品后,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