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发烧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对人体的破坏。小儿退热是针对高热而言,高热会使体内代谢过高,导致人体消耗明显增加。3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高热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出现高热惊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一、怎样区分孩子是否发热
正常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一般腋窝温度36℃-37.4℃。
超过37.5℃定为发热,进一步划分为:
37.5℃-38℃为低度发热;
38.1℃-39℃为重度发热;
39.1℃-41℃为高热;
超过41℃为超高热。
二、物理降温
什么情况下选择物理降温:体温没有超过38.5℃
物理降温方法:
1.洗温水澡(温水浴)
温水浴可使全身的皮肤血管扩张,散热更加容易。用32~36℃的温水擦浴或浸浴。擦浴是用温水擦洗或按摩小儿的全身皮肤,浸浴时应让小儿全身沉入水中。温水浴能刺激小儿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散热增加,并清洁或扩张汗腺口,以利于排汗,从而迅速有效地降温,每次温水浴以5~10分钟为宜。这种方法适合精神状态好的宝宝,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好,或者有过高热惊厥史,不建议采用这些方法。
2.多摄入液体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发汗、排尿、排便、呼吸等生理过程完成。如果体内水分不足,无论是发汗还是排便都会减少,退热的效果可能就会受限。所以在宝宝发烧期间尤其是吃了退热药后让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是退烧的必要前提。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通过多吃母乳摄入水分,非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多摄入温热的水。如果宝宝不接受白开水,也可以喝一点果汁或者蔬菜汁,推荐少量多次饮用。母乳和温开水适合所有的发烧宝宝,但是过甜、过浓的果汁和果蔬汁不适合由腹泻引起的发烧。
三、药物退热
什么情况下使用退热药物:体温超过38.5℃时,才考虑使用退烧药。
常用退热药:小儿最常用的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
代表药:泰诺林、小儿百服宁、对乙酰氨基酚栓等。>2个月婴儿可使用儿童退热药。
儿童常规用法:
口服: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1次,每24小时不超过4次。
直肠给药:1粒,塞入肛门内,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粒。
不良反应:
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也可增加婴儿哮喘的发病率。
2.布洛芬
代表药:恬倩、美林、布洛芬栓等。
儿童常规用法(12岁以下儿童):
口服:(1)混悬液:5~10mg/Kg口服,每日不超过4次,使用前摇匀。(2)缓释混悬液:推荐剂量为20mg/Kg,分2次服用,使用前摇匀。
直肠给药:1-3岁,一次50mg(1粒),塞肛门内,症状不缓解,每隔4-6小时重复给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粒。3岁以上小儿推荐使用每枚100毫克的栓剂。
不良反应:
布洛芬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影响凝血功能及转氨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和加重溃疡的报道。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最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反应。
1.若宝宝持续发热,单一退热药物很难控制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每隔4小时交替使用。
2.如果孩子发热超过24-48小时,或烦躁不安,或出现其他的伴随症状,应立即就医。
温馨提示:小儿用药前,家长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能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参考资料: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说明书
儿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