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争做出彩河南人
征程号角鸣,蓝图催人进。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对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进行了全面动员,发出“争做出彩河南人”的号召,激荡起中原儿女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
河南日报推出“争做出彩河南人”专栏。7月6日刊发专栏的第三篇文章,由河南日报记者李宜鹏、曹萍采访撰写的《两位领军人 一对好搭档》,描述我院高传玉、程兆云两位专家数十年来牵手奋进,争做出彩河南人的故事。
河南日报在当日的“夜班吹风会”上,对此稿提出了表扬,点出了稿件凸显的三个特点:
1.题材上,不但体现了医学领域前沿的东西,而且还带有民生的话题,出彩之一。
2.写法上新、活,用一个个场景来代替常规叙述,用一个个故事来展现人物,不仅以小见大,朴实的文风和叙述把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和脑海中,出彩之二。
3.站位上,稿件与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关于做出彩河南人的精神契合度非常高。出彩之三。
特刊出此文,以飨众好。
一个温文儒雅,一个直率爽朗
儒雅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生高传玉,首批“中国好医生”河南唯一上榜医生。
爽朗者,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生程兆云,第六届“金刀奖”(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优秀医师奖)得主。
两人是我省心血管病领域的领军人物,开创了我省该领域多项手术的先河;从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心外科的青年医生,到心内科、心外科主任,再到“国字号”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副院长,两人携手共进的经历,印证了我省心血管病治疗从落后到全国前列的历程。
从心脏病学科到心血管病医院
1997年,高传玉和程兆云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被省人民医院派送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进修3年,自此展开了两人长达20多年的互帮互助之路。
学成归来后,高传玉成功实施了河南第一例在不依靠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
2000年,程兆云独立完成了全省首例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此前,这种手术在省人民医院每年不超过10例,而且都是外请的专家团队来做。当时医院里43位专家讨论,只有两个半人支持时年36岁的程兆云主刀。“我当时也年轻,讨论时只能算半个人。但程兆云在澳大利亚全程参与过几百例搭桥手术,我了解他,当然也支持他。”高传玉回忆道。
手术后的监护期内,程兆云在监护室里一周没有出来过。监护室外,院领导和高传玉也整整陪伴了一周。
此后,高传玉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心脏辅助循环支持下的抢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多项国际上先进的介入治疗手术。程兆云和他的团队用一把手术刀开创了用“动脉”搭桥等诸多河南第一。正是在两人以及同事们的努力下,我省心脏介入与搭桥诊疗数量与质量后来居上,双双位列全国前三。
同时,省人民医院的心脏病学科也快速发展,2012年该院整合心内、心外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整体迁入新建病房楼,成立河南省心血管病医院,成为省人民医院“院中院”。2017年,河南省心血管病医院跃升为“国字号”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心血管中心华中分中心。
事业在发展,高传玉和程兆云的互帮互助也越来越紧密。程兆云说,他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七成以上是与高传玉合作完成;心脏外科在完成搭桥手术200例、800例、2000例等重大节点上,都要邀请高传玉的团队一起座谈总结。高传玉说:“我们是在对心血管疾病的共同战斗中,结下的战友关系,兄弟关系。”
从两个人的“约会”到遍及全省的“网络学院”
从1999年起,高传玉和程兆云每周有个“雷打不动的约会”,时间是每周二早晨7时至8时。19年来,“约会”的时间没有改变,但广度和深度在延伸推广。
最初,程兆云到内科病区与高传玉碰头,两人就在病区随便找个角落聊病例、聊手术,相互探讨。两人的重要手术大多是深度交流后的结晶。
后来,两人分别任心内科、心外科主任,两个人的“约会”逐渐扩大为两个科室医生参与的“聚会”,大伙儿各抒己见,对重大手术和疑难病例充分讨论。省人民医院心内、心外两科齐头并进、连创佳绩的背后,受益于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良多。
现在,两人同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副院长,业务繁忙,但每周二的“约会”依然雷打不动,只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电子屏幕与远程会诊系统,“约会”的范围扩大到涵盖全省一百多家市、县医院,“约会”的次数每周又增加了一次,周三的下午5时至6时。
程兆云说,这样的定期讨论,对行业内医生的业务提高来说意义重大;对病人来说,不用东奔西走,就可以得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医生的“会诊”。
高传玉则期望,从单纯的心血管病治疗向前期预防着力,遍及全省的“网络学院”承载着传递这个理念的功能,先行业内然后逐步扩大到病人最后普及到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