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山的健康救助
2018-10-25
浏览次数(3286)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郑氏规范》

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奉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许多传统的家训中都特别强调,要子孙周济鳏寡孤独。为人应有爱心,为医更强调医者仁心,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有几位医护人员在外出工作时,特意打听了当地需要帮助的家庭,为他们送去关怀和帮助。

国庆节后的伏牛山山脉里,气温已经渐渐变凉,但刚刚走了十几里山路的杜秋波主任医师,和护理部干事王瑞娟却额头冒汗。这条通往山区深处的山路,两个人已经走了第三次了,也算熟门熟路,眼前的土胚房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这次因为工作关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四病区的主任医师杜秋波和护理部干事王瑞娟,第一次来到伏牛山区深处,鲁山县赵村乡河南村位于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三市交界,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到河南村的第一天,工作之余,他们向村邻们打听,周围有没有需要医疗帮助的村民。这个山村距离最近的城市开车也要几个小时,而且全程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交通不便,就医也更加困难。他们想趁这个机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一下山区的百姓。

为周围的村邻们解答了许多医疗方面的问题后,有一位大妈小声地提出:“还有一户人家,很不容易,老太太刚治完病,老头又病倒了,现在瘫痪半年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只是,他们住得有点远……”

再一问详细情况,原来,村民们说的这老两口,家住在更偏僻的山里,不通车,还要走十几里山路才到。家里的老太太姓时,老爷子姓李。老两口都七十多岁了,这两年先后得了大病,每次去医院都特别困难。杜秋波和王瑞娟当即决定,再远也要去看看老人家,看能帮上什么忙。

山路11.9公里,112层楼,18171步。王瑞娟手机上的运动软件,记录了这一路的不容易。


山间小道十分崎岖,杂草丛生,还不时有上坡和下坡,走的更是靠脚踩出来的土路。沿路靠着热心山民指路,杜秋波和王瑞娟花了近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第一次走这段山路,路况的艰难还是让两人有点吃惊。终于到达老人家后,一位老太太迎了出来,这就是时老太太。

两人说明来意,时老太太讲起了家里的情况。原来,一年多前,她被发现患了癌症,切除了子宫后还进行了化疗。谁知道出院回家没多久,老伴儿就在最冷的正月里,得了脑血栓。梗塞的位置压迫了神经,结果李老先生就此瘫痪在床。半年的时间里,老太太一边种地一边照顾老伴。她说:“政府有帮扶政策,孩子们在山外打工,对我俩也操心得很,去赚钱给我俩买药看病,很孝顺。但是,从家里去城里看病的路途,又远又不好走,看一次病,孩子们都要提前赶回来再带我俩去城里。不是万般无奈,我们轻易不去看病。”

杜秋波和王瑞娟查看了卧床老人的情况,发现李老先生身上压疮严重,于是为他处理了疮口,并手把手地教会老太太如何正确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杜秋波主任医师结合两位老人的病情,为他们进行了检查,对病情进行了评估,为李老先生调整了用药,给出了针对老先生的康复训练计划。老两口十分开心,没想到在家就能看到大专家。

“这次来到山区,发现山民们看病还是有困难,尤其住得远的。虽然我们能给予的帮助很微薄,但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献出我们的爱心,能够对他们有一些帮助就好。”杜秋波主任医师和王瑞娟连续三天步行往返,去山里看望老夫妇,为老先生进行护理,指导他的康复治疗。杜秋波主任给两位老人留下几百元钱买些营养品,王瑞娟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新的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带给老人家。

信心不倒,希望不灭。老夫妇坚韧、独立的品格,也给杜秋波和王瑞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仁心笃行是我们的院训,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继续努力,提升技术和服务,为更多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也要尽一己之力,多为山区偏远地区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帮助,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