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花季少女血糖飙升到正常值的4倍,原因是……
2019-11-13
浏览次数(3191)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18岁,是勇敢的年纪,恣意人生,无所畏惧;

18岁,也是敏感的年纪,别人一点异样的眼光,便会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伤害。




青春的小李,就处在这样的18岁。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因为1型糖尿病,让她的生活少了很多阳光灿烂。


前几天,华中阜外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出现了一个医护人员不陌生的身影。18岁的年轻糖友小李时隔3个月后再次入院。接诊时护士为她测量血糖,发现竟高达18.5mmol/L。要知道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检测目标值应该在4.4-7.0 mmol/L,餐后的血糖检测目标值是10 mmol/L。这么高的数值,让医护人员们感到非常吃惊,不久前已经能够控制好血糖的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小李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这也就意味着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

刚上大学的小李,跨入了人生的新阶段。走入象牙塔的她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但是,这也成了问题所在。小李的性格有些腼腆,在刚刚认识的同学面前,

不好意思注射餐前胰岛素,总害怕别人把她当做异类。而对于小李这样的患者,餐前胰岛素是要在吃饭之前注射,注射完立马要吃饭的。这样几天下来,小李血糖就上升到了18.5mmol/L,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


在华中阜外医院内分泌科,像小李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内分泌科主任鲁平说,这个年纪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校期间不可避免地要与同学接触。他们敏感脆弱而又自尊心极强,宁可选择不打针、不吃药、不考虑血糖的波动起伏变化,也不想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另类。所以,对于1型糖尿病青春期的患者,心理护理和疾病本身的护理同样重要。





鲁平主任介绍,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疾病本身的治疗。1型糖尿病虽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只要好好配合治疗,调整好心态,控制好饮食配以适当的运动,就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且鼓励他说出心里话,同时与家属沟通,加强看护,以防万一。合理正确的治疗方案,切实明确的治疗效果会让患者看到希望,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



父母亲属的妥善沟通。1型糖尿病青春期思想不成熟,接受能力差,有些患者不想让同学、朋友知道,而否认自己患病,甚至拒绝治疗,还有部分孩子会觉得自己生病拖累了家里人。对于学生患者,父母亲属多谈些学习方面的话题,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使他们心里燃起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父母、朋友及周围很多人都在关心他,一切爱他和关心他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会比他更难受更痛苦,使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好好活着,从而消除灰心和自曝自弃的情绪。



周围朋友同学的支持。孩子们在面对同龄的特殊患者时,要有正确的认知,避免过多议论,要尽量多陪伴在其身边,轻声细语地安慰他们,引导他们说出恐惧的原因,要正视现实,对疾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学习相关疾病的知识,消除顾虑和紧张。



虽然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但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更要相信自己。经过内外因素的努力,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生活会继续美好下去。

内分泌科-唐浩 宣传部-朱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