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误杀2》电影热映。惊心动魄的紧张情节,最终升华的亲情大爱让观众彻底破防。
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拯救罹患严重心脏病的儿子,不惜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最后牺牲自己,把心脏移植给儿子。
剧情中,心脏移植的设定引发争议。全国知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说说关于心脏移植的那些事儿。
哪些疾病需要心脏移植?
影片中,男主林日郎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突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才能活命。
程兆云教授介绍,通过常规药物治疗而无法改善症状和心功能的终末期心脏病,都可以考虑心脏移植手术。
适给心脏移植的常见病症:
1、晚期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及限制型心肌病等;
2、终末期严重冠心病:通过手术和其他治疗措施无法获得改善的;
3、终末期瓣膜病:无法接受换瓣手术治疗的;
4、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无法用矫正手术根治的,如左心发育不良等。
目前心脏移植现状
电影中,主角不惜以命搏命,让人感动唏嘘的同时,也引发对我国心脏移植现状的思考。
程兆云教授介绍,当前我国大约有1100万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是重症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占5%,所以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就是50万左右。
而实际上,我国目前每年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只有600多台。换句话说,将近1000个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一个得到了移植机会,缺口非常大。
父亲的心脏能够移植给孩子吗?
电影中,作为父亲的主角,面临重重困难,不惜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最后牺牲自己,把心脏移植给了儿子。
那么现实中,父亲的心脏能够移植给孩子吗?程兆云教授介绍,从技术层面这是可行的。
但是,供体的选择有一套严格的医学标准:
1、脑死亡者,年龄一般小于45岁;
2、和受体之间体重差别不超过20%。体重70公斤的男性捐献者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受体);
3、供体心脏冷缺血时间小于4小时,没有长时间的心脏停搏、严重低血压或机械通气;
4、没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或心脏疾病的病史;
5、心脏相关检查正常,包括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甚至冠脉造影;
6、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评估,包括ABO血型和抗体筛查、反应性抗体等等。
应当注意的是,器官移植还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目前,我国获取人体器官的方式是通过公民死亡后自愿捐献来实现的。
人工心脏可以代替人体捐献心脏吗?
影片很感人,但在现实生活中,男主采取极端方式救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程兆云教授介绍,现实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供体不足的难题,那就是用人工心脏代替心脏供体。
2021年10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现强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程兆云教授等专家担任助手共同实施了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
这就是全球首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恢复平顺,出院后至今生活状态良好。
目前,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术都可以常规开展。
程兆云教授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目前都已非常成熟,给终末期重症心脏疾病患者带了生存机会。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