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付海霞团队采用准分子激光鞘先进技术,“光电合一”,为一位81岁老人成功拔除感染粘连的电极导线。
今年81岁的史老太太是林州人,5年前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当地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直很好。最近,家属突然发现,原本植入在皮下的起搏器,竟然从皮肤上暴漏出来了。家人赶紧带老太太到当地医院就诊,但多家医院均表示,因病情复杂、风险太高不能手术,患者家属心急如焚。打听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是省部共建的心血管专科医院,特别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患者家属立即驱车500里赶到了郑州,找到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付海霞主任医师。
仔细查看患者伤口后,付海霞主任医师发现,老太太5年前安装的起搏器与皮肤连接处有两个破口,局部皮肤已经出现大面积溃烂。这种状况下,需要进行起搏器电极及装置拔除术及囊袋清创术。
但是难点也同时摆在了付海霞面前:老太太高龄体弱,身形瘦小,其体内的起搏器已经安装5年之久,拔除难度大、风险高。起搏器电极导线在体内放置5年后,会与体内通路区域上的一些静脉、心肌等组织牢固地粘连在一起,非常有可能已产生广泛粘连,导致在拔出电极时,引起心脏破裂和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撕裂。但危险性还不止于此。史老太太装的是一个被动电极。被动电极尾端带有一个防脱落的锚定倒钩,拔除过程中极易出现血管撕裂、心脏穿孔或大出血等并发症,会严重危及生命。
但是若不拔除,患者局部皮肤已经出现大面积溃烂,伤口的感染几率非常高。这种大面积感染很可能会沿着电极导线延伸至心内膜,从而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种死亡率高达70%的严重感染)。据文献报道,未经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1年后病死率约38.1%。所以进行起搏器电极及装置拔除,是唯一有效的控制感染手段。
付海霞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多次会诊,就病情和手术方案进行讨论。导线拔除的难度会因导线与血管内膜或心内膜的粘连程度和位置而异,有些可以徒手拔除;有些利用简单工具锁定钢丝即可拔除;而有些粘连严重者,则需要先借助准分子激光消融粘连组织,然后再进行拔除。经过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多次讨论后,付海霞主任医师团队制定出了完善的手术方案,决定使用锁定钢丝联合准分子激光鞘的手术方式,为患者拔除电极。
7月23日,付海霞带领团队成员马继芳主治医师、枣祥主治医师、王鹿副主任医师,在心外科高攀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在杂交手术室为患者实施了局麻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术。
切开囊袋后取出起搏器后,首先采用锁定钢丝,很顺利地将心室主动电极拔除。但心房电极是被动电极,尝试锁定钢丝拔除,但没有成功。仔细观察,发现心房电极与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等处产生严重粘连,这与术前判断完全一致。
付海霞立即选择激光鞘技术进行心房被动电极拔除。沿锁定钢丝送入激光鞘,推进至电极远端,使电极顺利与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分离。但是游离至局部心肌时,发现仍有粘连。眼看着电极最后一段粘在心肌上,而与心肌粘连处是不可以使用激光的,大家都不由得吸了口凉气。
只见付海霞主任医师不慌不忙,通过激光鞘内外鞘结合技术,使用激光鞘外鞘固定住局部心肌,再利用锁定钢丝缓缓发力,最后一段电极轻轻地从心肌上游离出来。手术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心外科高攀副主任医师接手,进行局部皮肤的清创缝合工作,将坏死组织清除后,通过高超的缝合技术,给这台高难度手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拔除的电极导线,可见一个防脱落的锚定倒钩
据付海霞主任医师介绍,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展的新型技术手段,已成为经静脉拔除术的首选方法。该技术在准分子激光的作用下,使电极和其外周的心肌、沿途血管游离出来,能显著降低拔除术对心肌及外周组织的损伤,并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专家唐闽、樊晓寒等专家的技术输出和支持下,使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感染粘连电极导线。本次手术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专家首次独立使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感染粘连电极导线。现在,此类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国家级医疗救治水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