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的“异常肥厚”之谜
2025-05-09
浏览次数(199)
合适
合适
手机阅览

在人体精密的 “生命发动机”——心脏中,心肌细胞如同砖块,构成了坚固而富有弹性的 “房室墙壁”。然而,当这些 “砖块” 异常增生,导致心肌过度肥厚时,一场无声的危机正悄然逼近。这就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一种隐匿在心脏中的 “结构陷阱”。

HCM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心脏疾病。我们常常遇到患者因不明原因的胸痛、气短甚至晕厥就诊,而HCM可能就是背后的“元凶”。HCM是一种以心肌异常增厚为特征的心脏病,尤其是左心室壁增厚。这种增厚可能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严重时甚至阻塞左心室流出道的血流(称为“梗阻性HCM”)。

一、被误解的 “心脏增厚”: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天壤之别

许多人误以为运动员心脏的生理性肥厚与HCM是同一回事。但事实上,前者是心脏对长期运动的适应性增强,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腔扩大以容纳更多血液;而HCM患者的心肌却像无序堆砌的积木,心肌细胞异常肥大、排列紊乱,导致心室壁异常增厚,心腔容积缩小,最终引发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二、基因 “密码” 的错误:谁是高危人群?

约60%的HCM由基因突变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缺陷。这意味着,如果你有家族成员曾因不明原因晕厥、猝死或确诊HCM,你可能携带这种 “定时炸弹”。但基因并非唯一因素,部分患者的病因仍与环境、代谢或未知因素相关。

三、无声的 “隐形杀手”:症状与危险信号

HCM的狡猾之处在于它可能长期 “潜伏”。早期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乏力、气短、运动后胸痛。但随着病情进展,增厚的心肌可能阻塞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性HCM),导致血压骤降、晕厥,甚至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统计显示,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病例中,HCM占比高达36%。

四、诊断的“黄金钥匙”:心脏超声与基因检测

心脏超声心动图是诊断HCM的核心手段,它能清晰显示心肌增厚的部位、程度及血流梗阻情况。对于家族性病例,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位点,帮助亲属提前筛查。此外,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运动负荷试验也能捕捉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

五、对抗“肥厚”的多面策略

药物控制: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可缓解心肌收缩力,减轻梗阻;

介入与手术:酒精室间隔消融术、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外科室间隔切除术可直接解除流出道梗阻;

植入式器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预防猝死;

生活管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随访,对于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每年进行心脏评估。

六、警惕“肥厚”背后的其他可能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肌肥厚。医生需通过病史、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排除 “继发性心肌肥厚” 的可能。

肥厚型心肌病的隐匿性提醒我们:心脏健康不能仅凭感觉。对于有家族史或疑似症状者,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至关重要。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守护生命的 “引擎”。记住,早期干预是降低风险的关键——你的心脏,值得更精准的呵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胸痛、呼吸困难,或家族中有猝死史,请及时就医,为心脏做一次 “深度、全面安检”。

 

供稿 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 张贇

审稿 朱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