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们宜顺时而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如果夏季人体阳气损耗,不仅会降低抵御外邪的能力,还会使人在秋冬季节易患病,对心脏的负担也是大大加重,大家防暑的同时别忘了“防寒”。
天气炎热似火,今年更是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温,大家是不是每天都在想办法降温,贪凉喜冷,让自己在这酷暑的天气舒适一些,但是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但人们却常因贪凉而忽视了养生的关键——护阳。
由于人体外热内寒的生理特点:夏季阳气升发,人体出汗多,阳气随之外散,体内阳气虚耗,形成“外热内寒”的状态,寒邪也更易入侵,人体毛孔开泄,过度依赖空调、贪食冷饮等习惯,使寒邪更易乘虚而入,引发风寒感冒、脾胃虚寒等问题。所以根据“春夏养阳”原则,夏季是养阳祛寒、治已病、防未病的好时机,可预防心脏疾病复发。
夏季热养生的出现,防寒时搭配热养,夏季健康也是更有保障,那要怎么热养生呢?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常中我们做到
1.饮食温热:多喝温热的白开水,可适当吃生姜,也可选择肉桂、茴香等温性调味料。还可自制养生热粥,如薏苡仁红豆粥、百合莲子粥等。
2.用温水洗澡:建议选择35℃-37℃的水温洗澡,能适度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比冷水的降温效果更明显,也更健康。
3.喝热茶:茶叶中的茶碱有利尿作用,能促进新陈代谢,带走热量。热茶还能刺激毛细血管舒张,促进汗腺分泌,利于散热降温。
4.适当运动:选择在早上进行慢跑、打太极等不太剧烈的运动,加速新陈代谢,以汗制汗,但要避免大汗淋漓而伤气血。
5.泡脚暖身:睡前可用40℃热水泡脚15分钟,微微出汗,能有效缓解手脚冰凉、肠胃虚寒等症。
6.晒背补阳:上午时分背对太阳晒后背,重点大椎穴至命门穴,晒后饮一杯温水,驱散体内寒气。
7.穴位养生:可选取足三里、神阙、气海等穴位,以拇指指腹按揉,每穴按2-3分钟,每日1-2次,也可艾灸上述穴位。
8.精神调养:夏季在五行中属心,应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豁达,有利于畅达气机,有助升阳。
夏季热养生,以热制热是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对心脏也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
1.促进血液循环:热养生如洗温水澡、泡脚、适当运动等方法,能够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心脏更轻松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减轻心脏的负担,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温水泡脚时,温暖的刺激促使下肢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回流到心脏,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
2.调节心脏功能:喝热茶、食用温热的食物等热养生方式,能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调节。心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动力器官,也会在这种整体的调节中受益。茶中的成分如茶多酚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心脏细胞,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3.改善心脏的阳气:根据中医理论,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处于向外升发的状态。热养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能够补充心脏的阳气。充足的阳气有助于心脏维持正常的搏动节律,增强心脏的功能。例如,晒背补阳可以让背部的阳气通过经络传导至心脏,滋养心脏阳气。
4.稳定情绪:夏季炎热,人们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对心脏健康不利。热养生中的精神调养,如保持心情愉悦、乐观豁达等,能够调节情绪,使心境平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维持心脏的神经调节平衡,减少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的发生风险。
5.预防心血管疾病:热养生能有效避免因贪凉而导致的寒邪入侵。寒邪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血管疾病。通过热养生,减少寒邪对身体的伤害,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保护心脏的健康。
夏季热养生从多方面对心脏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预防心脏相关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夏季热养生要把握好度,在“热养”与“防暑”间找到平衡点,让心脏更加轻松,身体顺应自然,健康度过夏天。
供稿 成人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 贾琳娜
审稿 朱贺变